1905年革命是失败了,但是沙皇也象慈禧一样,镇压了戊戌变法,却成为革命遗嘱的完成者。所以沙皇公布了1905年10月17日法令,政治上开禁,允许杜马存在(杜马是以西方议会为设想的),给予公民言论自由、结党结社自由等等,当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工人的四十五票,农民的十五票,资产阶级的三票,等于地主的一票),但是它毕竟拉开了这个闸门。
二月革命是自发的。苏汉诺夫说,"没有一个政党直接参加了革命的准备工作"。列宁是四月十七日回国的,托洛茨基是五月十七日,二月革命的时候他们都不在场。二月革命是因为面包脱销出现主妇们抢购而突然发生的事件。政权在没有反抗的情况下转到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手中。二月革命在彼得堡死了6个人,全国一共死了1315人。正如列宁在几个月后指出的,这次夺权是"轻而易举的"。
191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彼得格勒苏维埃是由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统治着,由于孟什维克的组织要更好一些,又有有才干的政治家,是能够左右苏维埃的"大伙伴"。但他们回避了掌握政权,有两点考虑:1、象05年革命中那样,工人阶级没有经过训练,管理不了国家;2、他们担心极端的激进势力会分裂进步势力;3、按照马克思的传统理论,俄国正在进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不能掌握政权。7月以后马尔托夫提出过成立"民主主义政府"的建议。
但是这并不排斥革命的先决条件在此前的奠定。
杜马是革命催生的合法母体。1905年沙皇迫于形势的压力批准了以"杜马命名的俄国议会,它是以各国议会做楷模,具有在某些领域里使君主和政府必须服从的力量,"1905年8月6日沙皇政府颁布了由内务大臣布留根主持制定的《国家杜马宪章》、《国家杜马选举法》,标志着沙皇首肯了宪政改革的部分内容。
1905年10月17日宣言以后,沙皇表示进一步发展普选法原则,召开国家杜马,任何法律未经国家杜马认可不得生效。沙皇政权披上了立宪的外衣,因此《10月17日宣言》被看作是俄国政治现代化与国家法制化的标志,终于在专制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俄国多年的立宪主张已经部分实现了。《宣言》以后出现了100多个政党,社会主义政党都浮出水面公开活动。此后十几年是革命党最好的演练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沙皇的让步为自己下台铺平了道路,正应了那句话:"亡国之君一般是仁君、弱君"。
沙皇提供的杜马锻炼了反对派的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列宁说"没有1905年革命,就没有1917年的十月革命"。杜马是革命的母体和掩护所。正如人们评价的,"任何一个不好的制度最糟糕的时候就是它开始自我修正的时候。"沙俄在经过摇摆、迟疑、时断时续的19世纪以后终于在1905年革命之后开始了自上而下的自我修正,虽说晚了几十年,但效果仍是极其显著的。
反政府的力量逐渐扩大。首先是分裂教,谈十月革命时我们很少提到历史最久远的"分裂教徒"。早期俄国的东正教有很多的萨满教、自然崇拜的成分,不像希腊正教那么规范,自由度很大。1666年大牧首尼康进行宗教改革,严格按照希腊正教统一所有的宗教活动,仪式、圣书、颂词、祈祷等,统一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结果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分裂运动",出现过几万人的自杀狂潮,大批人员从中央区逃离到北方冻土地带,他们约占人口的1/10。接下来几百年他们就是为与沙皇抗争而活着,每次农民起义当中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些人始终不认同沙皇,是俄国历史上最早的反对派,而且文化程度比较高。
分裂教派只有一个信念:我的勤劳,我的积累财富是为了弘扬真正的上帝,我不认同现在官方的东正教,东正教在民间。他们聚敛财富去资助教徒和一切反沙皇的力量。大家都在想布尔什维克那么多年在地下活动,他们的经费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分裂教徒。分裂教徒和布尔什维克的联合,使得布尔什维克可以在地下到处活动,到处都有老百姓掩护。十月革命的时候,分裂教徒达到1000万人,这是一支多大的力量!
著名的莫罗佐夫家族就是分裂教徒,1915年该家族的工厂中有6万工人,私人资产在1亿卢布以上。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的大本营普梯洛夫工厂就是他们家的,所以能够把那么多工人组织起来,就是因为厂主是分裂教徒,允许建工人组织,建赤卫队,建反沙皇的力量。萨·季·莫罗佐夫与高尔基私交很好,1905年革命呼吁厂主向工人妥协,要求集会、结社的权利,他自杀以后把财产委托高尔基的妻子捐献给俄国社民党(1918年6月整个家族的企业被全部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