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雁:十月革命的前因后果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金雁:十月革命的前因后果
作者:
他们"放弃了建党时候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观念、背离了他们原来追求的政治变革的目标,这是成为后来政治冲突和流血事件的根源"。1917年2月开始的进程本来是由传统专制向宪政民主的转型,结果到1918年1月后演变成"专制"到"专政"之间一场改朝换代式的战乱。继1905年后俄国历史上又一次民主大实验,就这样以更惨痛的内战以及内战后的"专政"告终了。

临时政府的无所作为有各种原因:社会和他们自己都缺乏充分的准备。他们希望通过法制渠道解决问题,希望联合社会上的积极力量(协商模式、立宪会议),可是在排山倒海的政治自由的局面下他们做不到;临时政府有"权力恐惧症"。用切尔诺夫的话说"先前的大多数革命都是激烈的争权夺利的竞技场,而我们俄国革命有时却退化为争取放弃权力、争取将权力推到别人肩上的斗争"。另一些人认为在战争期间所有的党派必须相互让步结成神圣同盟。还有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太年轻,如试图执掌权力,就肯定失败;对国家制度不尊重的氛围。卢那察尔斯基在一封信中说"临时政府根本不能胜任繁重的日常事务,它甚至连纲领都没有"。

立宪民主党的领导成员迪尔科娃说"从3月到10月存在的临时政府未建立任何政权,未制定任何国家措施和纲领,它把一切都推给了立宪会议";过于依赖苏维埃。"屈从于社会主义的目的",拿不出有效可行的方案。李沃夫的临时政府是不自觉幼稚的无所作为,策列铁里的临时政府是说服基础上企图理性的无所作为,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是想签合约、先召开立宪会议、以国内问题作为借口的无所作为,孟什维克是死守"资产阶级革命"教条的无所作为(早在几年前孟什维克就制定了革命的理论:俄国经济落后,社会主义条件不成熟,应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执政的应该是自由主义的立宪民主党)。

要特别强调的是,孟什维克其实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被列宁称为"教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普列汉诺夫后来是孟什维克;世所公认的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普列汉诺夫建立的劳动解放社所有成员,除早逝的伊格纳托夫一人外后来都是孟什维克;与马克思、恩格斯有过交往的所有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参加第二国际1889年巴黎成立大会的全部俄国代表,凡是活到1903年以后的也都是孟什维克。

由于以上的原因,自由主义终于在1917年被挤下历史舞台。四、并不"震撼"的冬宫之夜

在二月革命后直到1917年年底,包括所谓"十月革命"的前后,俄国政坛上的斗争焦点除了对外关系上的"和平"与经济上的"土地"外,政治体制上就是尽快召开还是推迟召开立宪会议的问题。虽然苏联时期的官方史学声称那时出现了"无产阶级的苏维埃"和"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状态,然而实际上,二月以后相当时期内布尔什维克不但并未在苏维埃中占优势,也并不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而只是强烈指责临时政府拖延召开立宪会议。甚至在他们控制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并据以发动推翻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时,虽然提出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也只是把它作为革命措施,而并未宣布苏维埃是永久性政府。相反,当时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明确宣布:"工人和农民的临时政府在立宪会议召开之前掌握国家政权"。

他们继续指责临时政府终于宣布的立宪会议选举日期是靠不住的,宣称只有苏维埃才能保证立宪会议选举如期举行。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

就在俄历1917年10月26日,即打下冬宫、夺取政权后的次日召开的第二次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上,列宁不仅重申临时政府不愿召开立宪会议是它被推翻的理由之一,而且强调即将召开的立宪会议才是唯一有权决定国家问题的机关。他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可见正如"土地"(废除斯托雷平改革恢复农村公社)与"和平"(退出世界大战)一样,"立宪会议"在当时的俄国实际也是众望所归无人反对。各方争论的似乎只是"快慢"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苏联时期被描绘为连续体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实并不存在。从二月到十月,动荡中的俄国实际共经历了五届党派构成不同的短暂政府,其主导力量从右翼自由派、左翼自由派到"社会主义者",总的趋势是一个比一个更"快"的主张者轮番得势。十月之变产生的苏维埃政府似乎只是第六个更"快"的主

责任编辑: 李安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011/211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