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雁:十月革命的前因后果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金雁:十月革命的前因后果
作者:
他们"放弃了建党时候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观念、背离了他们原来追求的政治变革的目标,这是成为后来政治冲突和流血事件的根源"。1917年2月开始的进程本来是由传统专制向宪政民主的转型,结果到1918年1月后演变成"专制"到"专政"之间一场改朝换代式的战乱。继1905年后俄国历史上又一次民主大实验,就这样以更惨痛的内战以及内战后的"专政"告终了。

社会主义的分化组合以及列宁为最高目的多次调整。当时被革命形势推向前台、成为俄国最强大政治势力的,是两大左派(当时通称两大"社会主义政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这两党内部都有明显分化:社会革命党传统上本是以搞"革命恐怖主义"推进"人民专制"起家的极左党,但这时它的主流已经在斯托雷平时代"社会民主党化",只有其坚持原教旨民粹主义的支派,即所谓"左派社会革命党"还带有"人民专制"色彩;社会民主党本是传统的"革命宪政"主张者,其中的孟什维克此时仍然持有俄国马克思主义正统的革命宪政理念,而布尔什维克尽管已经在"超民粹主义化"的路上走得很远,但仍然保留有社会民主党传统的"革命宪政"话语,其"激进"主要表现在不断指责别人拖延宪政进程(列宁本人当时就一再抱怨"政治自由"太少,认为"在自由的国家里,管理人民是通过政党的公开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自由协议来进行的")。

在二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列宁指责临时政府拖延立宪会议选举,但并没有要求"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也不大。后来他两度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但其含义只是:1、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来承担筹备召开立宪会议的责任;2、排除以立宪民主党为代表的自由派左翼,建立社会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主导的"清一色社会主义者政府"亦即左派多党联合政府。他并没有说要用苏维埃取代立宪会议,相反他仍然强调苏维埃只应该在立宪会议之前临时掌权。

因此,经过斯托雷平时代的政治分化与重新定位,到二月革命后,传统的社会民主党与社会革命党(即俄国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之分野已经完全模糊,取代它的是新的、十分戏剧性的分野:两党的各一部分(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派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结盟,反对两党各自的另一部分(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派与社会革命党主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当年以民意党为代表的原教旨民粹主义或超民粹主义传统,而后者更多地体现了当年普列汉诺夫开创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正统(但是在1917年内,双方都还没有脱离"革命宪政"话语)。

以上各点,是十月革命得以爆发的基本背景或者条件。

三、1917年自由主义为什么会被挤下舞台?

1905年革命是自由主义唱主角,列宁曾说"当时的杜马是世界上和欧洲最革命的议会","立宪民主党既能说服庄稼汉又能说服小市民,"主流是自由主义的。

到了1917年,却几乎没有了他们的立足之地,究其原因是自由主义向右转。

1、10月17日法令在沙皇的政治体制上打开缺口,自由主义对沙皇的让步欢欣鼓舞,马克拉科夫说:"尽管还有些不完善之处,但是比绝对专制前进了一大步,值得认真对待"。他们与孟什维克有相象之处:立宪民主党渴望俄国民主化,孟什维克渴望俄国工人运动欧洲化;

2、1905年的暴动使他们感到暴民政治的可怕以及担心革命的代价可能会把以前所有的文明积累摧毁。它逃离了天然的盟友,从1905年的立场上向后缩,在保守派和革命派之间做出"第三条道路的选择",结果在沙皇的铁板和革命的铁锤的双重打击下被打得粉碎;

3、1915年沙皇在战场上失败以后,把更多的自由主义吸收进来管理国家,他们主张强化国家权力加强国防、防止革命,引起了人民的不满;

4、虽然他们一再强调要搞土地改革,又害怕社会变革会影响到军队的供应;

5、他们对战败总结时认为指挥无能,因此要"拧紧螺丝帽",而列宁认为是普遍厌战,竭力瓦解军队和后方的士气。自由主义者的声音抵不过布尔什维克的有效宣传;

6、自由主义的涣散、教条、缺乏应变能力;

7、对战争问题的考虑:不割地、不赔款、不与德国单独议和,认为那样做有损俄国荣誉与尊严,是对民主法国和英国的背叛,因为德国的胜利会导致君主制复辟和革命的灭亡;

8、他们没有想到危险会来自左面。立宪民主党欢迎列宁回国,孟什维克为列宁与德国的关系百般辩解,他们曾设想,革命先推出温和的党,在群众的压力下推出极端的党,以极端的党对抗掉沙皇以后,极端主义是群众厌恶的,理性温和的党将再次上台。

责任编辑: 李安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011/211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