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原副总经理何文忠因受贿2.89亿元被判死缓。图片摘自央视新闻
2025年的夏天,对中国企业家来说,宛如一场寒冬。短短两个月内,一连串企业家坠楼、自杀、被查的新闻接连爆出,让人目不暇接:6月2日,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坠楼身亡。7月17日,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在广州坠楼。7月27日,居然之家创始人汪林朋坠楼身亡。浙江建投董事沈康明在7月初去世,疑似坠楼,官方未明说。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兴5月13日被立案调查。富森美董事长刘兵7月24日被监察机关留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原副总经理何文忠因受贿2.89亿元被判死缓。这不是一年,也不是半年,而是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几乎每隔一周就有一个知名企业家出事。这些曾在中国经济高歌猛进时期叱咤风云的名字,如今不是身亡就是落马。这一连串的事件背后,绝不只是巧合,而充满着新时代的烙印。
首先是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房地产和家居这类行业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的明星,但从2021年开始,国家不断加强对房地产的调控,三道红线、限贷限购、土地财政收缩,让整个行业陷入长期低迷。钱赚不到了,债还不上了,企业运营一地鸡毛。其次是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从“共同富裕”到“防范资本无序扩张”,从对互联网平台的整顿到教育培训行业的突然清零,很多民营老板早已心惊胆战。所谓“市场信心”,已经逐渐变成一种稀缺资源。第三,是反腐高压之下,政商关系集体断裂。过去很多企业,特别是地方大型民企,和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政府帮企业融资、拿地、搞审批,企业帮政府完成政绩、招商引资、GDP增长。但现在风向变了,政府没钱了、审计变严了、问责机制全面铺开了,过去的“合作伙伴”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廉政风险”。很多企业家不是突然违法,而是旧账被翻、模式不再被容忍,结果就成了替罪羊。
其次是制度问题,也就是政府与企业家阶层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的政商关系一直是特殊的。一方面,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资源的分配者;另一方面,它又亲自下场搞企业、参股、干预市场。企业要发展,往往不得不依赖权力,但过度依赖权力,就意味着随时可能被权力反噬。很多出事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地方政府的影子。红星美凯龙、富森美、居然之家等都是地方政府重点招商企业;而他们的老板,很多人也曾是地方“两会代表”“优秀企业家”甚至“人大代表”。政绩好了,企业家风光;政绩烂了,企业家就成了背锅侠。问题在于,中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同时扮演着监管者、裁判者、参与者三重角色:既定规矩,又下场比赛,还能随时更改规则。对企业来说,这种“三位一体”的政府是一种极度不稳定的合作对象。一旦风向转变,企业根本无处可逃。
当然,心理压力也是企业家密集“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亏损、银行追债、政府查账、员工讨薪……这些本就够压垮人了;再加上一个高度不透明、说查你就查你、说封就封的环境,很多人早已身心俱疲。过去的“安全感”来自于增长预期和权力庇护,现在这两者都在快速消失。当一个企业家每天醒来都在问:“下一个是我吗?”的时候,出事只是时间问题。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现在清洗这么多企业?在经济仍旧处于艰困时期的今天,对于中共来说,该做的事情,难道不是该拯救民企、恢覆经济信心吗?这正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很明显,与外界的期待不同的是,中共现在更关心的是“可控的资本”和“忠诚的资本”。过去的民企太独立了,太有主意了,甚至敢在舆论上出头,敢在海外搞扩张。现在,不听话的要打压,听话的要收编。通过立案调查、司法打击和舆论冷处理,把民企整体“驯化”成可管理、可指挥的存在。这并不是单一的“反腐”,也不仅是“清算旧账”,而是一次对资本势力的结构性重塑。用更直白的话说:新时代的企业家,不能只是赚钱机器,而必须成为政治体制的附庸。
2025年的这个夏天,对中国企业家来说,像极了冬天。看似阳光灿烂,实则寒意逼人。政策口头上支持民企,实际行动上却在不断释放恐惧信号。那些曾经是“改革开放受益者”的企业家,现在被当成了“风险点”和“权力斗争的筹码”。这一波事件,不只是几个老板的命运转折,更是中国经济治理逻辑的一次根本转向。未来的企业家,如果还想活着、发展下去,就必须重新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语言和制度逻辑。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周期,而是一次深层的制度性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