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婚姻是无比神圣的,它不仅是两个人爱情的验证,更是两个家庭的相互结合。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夫妻之间没有了往日的亲密无间,反而各自忙着加班、出差、刷手机,甚至就连对话都精简成了微信里的“嗯”和“好”。
有人给这种婚姻模式,起了个非常扎心的名字:“干婚”。
它就是指夫妻二人虽有夫妻之名,但却省去了婚礼、父母见面等重要流程,过得就像一对合租室友。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干婚的蔓延?
01
爱情变成“合伙”
民政局门口总能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身影:一边是手持鲜花、穿着情侣装的新人,另一边则是沉默排队、眼神空洞的离婚夫妇。
而这种割裂的画面,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婚姻最真实的写照。
曾几何时,婚姻被视为人生的必修课,如今却越来越像一场高风险创业。
在上海,白领们把婚姻经营成了"有限责任制企业",婚前协议是公司章程,共同房贷是联合融资,生育计划则像股东分红方案般需要反复测算ROI。
某婚恋平台的后台数据显示,"婚前财产公证"搜索量三年增长470%,而"婚礼筹备"的搜索热度下降了23%。
北京朝阳区一位婚姻登记员发现,现在的新人更爱问"离婚时房产怎么分",而不是"怎么经营好婚姻"。
在深圳科技园,一位32岁的架构师将婚姻形容为"合并报表",他和妻子各自保留独立账户,连给孩子报辅导班的费用都要按税前收入比例分摊。
所以在如今的离婚窗口,男女双女带来的是房产证、银行流水和孩子的国际学校缴费单,唯独没有结婚时的婚纱照。
02
“干婚”大流行
与传统婚姻相比,干婚似乎只受大城市欢迎,许多来自北上广深的年轻夫妻,即使住在同一个小区,却在不同的楼层工作,甚至就连饭都很少在一起吃。
北京朝阳区律所的人发现,年轻客户带来的婚前协议正变得越来越细致,除了常规的房产分割,现在连宠物抚养权、游戏账号归属、甚至健身卡转让都要白纸黑字写明。
这些条款不是防备离婚,而是为维持婚姻划定安全边界。
所以,现在的"婚姻管理系统"APP非常流行,它能自动分配家务积分,提醒纪念日送礼预算,甚至根据双方加班时长计算本周"情感交流建议时长"。
与此同时,婚恋行业也出现了变化,广州天河区的家政公司推出了"婚姻节能套餐",包含每周一次深度保洁、按月配送的半成品净菜,以及代写节日祝福卡服务。
宣传单页上印着醒目的广告语:"让您的婚姻续航更久"。
在成都高新区,某心理咨询机构整理出一份"干婚指数测评表"。评估维度包括"微信聊天间隔时长"、"共同好友减少比例"和"相册最新合影日期"。
工作人员发现,越是高收入群体,越容易在"情感节能"项目拿到高分。
03
谁杀死了婚姻?
上海某婚恋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显示,双职工夫妻平均每天有效交流时间,从2005年的42分钟骤降至2023年的17分钟。
这些消失的对话时间,被拆分给了通勤、加班和回复工作群消息。
研究员在跟踪调查中发现,许多夫妻的聊天记录里,"好的"和"知道了"占比超过60%,而表情包的使用频率是真实拥抱的三十倍。
杭州某三甲医院的心理科门诊数据揭示,因婚姻问题就诊的患者中,有78%首先表现出职业倦怠症状。
一位主治医生的病例本上记录着:"患者32岁,互联网从业者,因连续半年凌晨两点下班,现已无法对配偶产生任何情绪波动。"
这些病例档案像是一份份现代婚姻的尸检报告,解剖着亲密关系是如何被工作强度一寸寸蚕食的。
广州天河区的民政局档案室里,2022年的离婚登记表上,"生活琐事消磨感情"这一选项的勾选率同比上升40%。
工作人员发现,许多离婚夫妇的结婚照就挂在附近影楼的展示墙上,前后间隔不超过三年,那些曾经精心挑选的婚纱款式和修图风格,在现实生活的磨损下褪色得比相纸还快。
04
AI配偶、合约制婚姻?
不过,只要是人他就需要温暖和情绪,当无法从另一半身上获取时,就会走其他捷径。
人工智能除了一款新型"虚拟伴侣"系统,它能根据用户情绪波动自动生成安慰话语,甚至能模拟真实体温的拥抱触感。
这款产品的内测申请名单上,70%是年薪百万以上的互联网从业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需要情感支持,但没有时间经营真实关系"。
可还有一些在传统与现代中挣扎的年轻人,他们在婚前会约法三章,财产独立核算、生育权自主选择、关系存续期间双方需保持每周至少两次共进晚餐。
这份像商业合作协议般的文件,正在成为都市精英圈层的新式婚书范本,负责起草的律师发现,近两年此类合约的咨询量以每年200%的速度递增。
成都某大数据公司的情感分析报告显示,00后群体中对"合约制婚姻"的接受度达到43%,远超其他年龄段。
他们的手机里装着各种人际关系管理APP,可以精准计算每段感情的投入产出比。
当被问及理想婚姻时,很多受访者在问卷上写道:"最好能像手机套餐一样,随时可以升级或退订。"
这不禁让人反思,明明是人类延续千年的亲密关系模式,如今为何会变得麻木无情。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分析,这种“干婚”模式看似是城市压力下的理性选择,实则反映出中共国社会深层次的结构性冷漠。高房价、长工时、生活不确定性,将婚姻从情感归属变成成本博弈,“干婚”不过是高压体制下的被动适应。年轻一代以合同划定婚姻边界、用AI替代真实情感,本质上是人际关系的功能化与情绪外包化。而政府长期以“稳定压倒一切”为由,忽视婚姻与家庭的基础功能,甚至将“降低离婚率”当成政绩指标,却未解决其背后的社会支持系统缺失问题。婚姻的情感温度下降,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关系温度已冷。当年轻人不再期待婚姻、开始计算每段关系的ROI(回报率),说明他们已不再相信这个体制会给予他们生活的安全感与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