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才是一切价值的核心,民主是为了保障自由而设,平等也是自由之后的平等;
经济平等是左翼给苏联造出的神话,苏联哪有"经济平等"可言,它的所谓的社会主义也不过是一场骗局;
秦朝以来,两千多年延绵不断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砖制主义,砖制主义体现在人民身上就是奴隶主义与蒙昧主义;
中国的国民性有两面,一面是上对下的砖制主义,一面是下对上的奴才主义。对下专横,恣睢暴戾,当人当人,对上谄媚,就会秉持妾妇之道,而当个奴性十足的顺民阿Q;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所有国家现代化的目的和出发点,我们要搞"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千万不能走苏联那样"以人为成本的现代化";
实现人的现代化必然要实行民主制度及公民教育的启蒙;
目前最优先的任务是"争民主",确保"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然后才可以着手更艰难的任务,启蒙国民(改造国民性),培养公民,解放几千年来被砖制扭曲了的人性,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要用民主去启蒙"砖制",要用自由去启蒙"奴隶",要用科学去启蒙"蒙昧",要用法治去抵制"人治",以个人主义反对"集体主义",所以我们要"回到五四,重新启蒙";
五四的精神是"启蒙","启蒙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来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人思想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说以及秦以后的社会还被称之为封建社会,这只是硬套五段论的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伪理论;......
限于文章篇幅,暂时只列以上部分,所以说他在侪辈中几乎走地最远。
(四)不合时宜的李慎之
除了李慎之的反思之外,李慎之还有两点吸引笔者。
一是他的不合时宜的"真"。胡适说陈独秀是"终身的反对派",终身的不合时宜,其实只要有点坚持保留"人味"的难免都不合时宜,李慎之自然也不例外。
慎之早年在共产主义还是一项罪名时,奋不顾身此种"真理"信仰,晚年,痛定思痛之后,他又放弃被视为谋取富贵的"敲门砖"的官方主义,而去高唱不合时宜的自由主义。
二是李慎之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吐的不合时宜的"丝"很让人惊艳(笔者不喜欢尬吹)。
虽则他的文章不多,也比计较浅显,但几乎篇篇皆是精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处处围绕着中国的现代化打转。
他年轻时就以思维敏捷的才子之名著称,晚年所思所写又是毕生心血所在,故笔端常带感情,文字格外能吸引人。
笔者这样说得可能很抽象,兹举两篇他最出名的文章吧。
一篇是本文开头的《风雨苍黄五十年——国庆夜独语》,一篇是《哈维尔文集》的序,这两篇应该都是传世之作。
前一篇道尽了他们这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心理路程,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有胆识有分量的震撼人心之作(只有这节可选,建议大家在网上找来看看):
在这世纪末的时候,在这月黑风高已有凉意的秋夜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守着孤灯,写下自己一生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最后写下一点对历史的卑微的祈求,会不会像五十年前胡风的《时间开始了》那样,最后归于空幻的梦想呢?——《风雨苍黄五十年》
后一篇序写得有血有肉,将后极拳社会的伎俩和本质说得非常透彻,并指出"依良知而行""说真话"或是消解这种社会的不二法门:
有兴趣的朋友,自行查找吧.....
(五)结语
李慎之的晚年已经突破了单单只写真话的这一层,他通过痛定思痛的彻悟,对自己一生的思想梳理,对早年投身其中的"革命"以及启人无数的"新启蒙"都做了艰难而彻底的"扬弃"工作,思想上真正做到了"剔骨还父,剔肉还母"的境界。
虽然李慎之的思想未必异常深刻,但那一字一血的彻悟,确实值得后来的思考者再探寻他的思路历程,研究这种独特的"李慎之现象";抚今思昔,想必这也是一件格外有意义的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