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李慎之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李慎之
作者:

既然"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言兴邦,从而使中国经济打开了一个新局面;那为何不能说"资本主义可以搞议会民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议会民竹"呢?这不是给中国政治打开个新局面吗?这可是恩格斯的主张啊!

——李慎之,《风雨苍黄五十年》

国庆五十周年之际,有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不畏艰险,以76岁的高龄甘当《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孩的角色,直面琼楼高层,大声呼吁**改革刻不容缓,以一篇《风雨苍黄五十年——"国庆独夜雨"》而名动公卿,震撼网络而遭二度封杀。

(一)独特的李慎之

李慎之(1923-2003)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写的人物,哪怕在"两头真"里也是一个异常独特的角色。

年轻时期,李慎之热血沸腾,深受"新启蒙"(艾思奇、何干之、陈伯达等人发起的)影响,醉心马拉的列车真理,入我进步组织;热衷民主,当然也不知民主为何物。

值得一提的是,李慎之入我进步组织前本名"李中",因"大嘴巴"特色难改,特自改"慎之"之名,自警要谨慎小心。

中年时期,躬逢盛世,然后历经运动,可惜直言无忌本色难改,果然在57年反右中中箭落地。

两年之后,约59年底,遂幡然醒悟,然后思想上"剔骨还父、削肉还母",接着以"客卿"的眼光冷眼旁观盛世之光怪陆离,思想上更经淬炼。

改开之后,因上峰赏识而荣升学官,先任中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后任社科院副院长,只因良心未泯,很自然地在风波之后被因故撤职(不便展开)。

80年代,虽也曾高谈阔论,但历经沧桑,心有余悸,老成持重,不写文字不着文章,不让人抓住把柄。

90年代撤职之后,慎之在人格上回归自我,思想上更上层楼,从此"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处处为民竹自由呼号,"我手写我心"了。

去年年底他在电话里跟我说:我没有几年可活了,我余生惟一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民主而呐喊"。

——陈乐民《山高水远望斯人》

(二)反思人物中走得最远的一个人

五十年前,我是一个青年共产主义者,满腔热血,一片赤诚,五十年后居然走到了原初的对立面,想起来有无数的话要说,一时也说不尽……——李慎之

笔者之所以对李慎之感兴趣,不光是因为他"两头真"(这样的人物也有不少),而有其特殊的地方:反思地相对较早(59年底),特别彻底而不乏深刻,几乎在侪辈中走得最远。

先说反思时间。

56年,苏共二十大对他的打击就已够大,慎之45年就读过《我选择了自由》一书,此时赫秃的秘密报告恰与之处处对应,原来当初以为只是谣言的书中内容竟是真言,从而对苏式socialism产生怀疑。

此后,波匈事件让他食不知味睡不安寝。57年,自身享受的高规格右派福利,又给了他狠狠一闷棍,然后经过两年的痛苦思索,遂认清了苏式社会的本质之后,终于从思想上解放出来。

接着说反思的彻底程度。

晚年的慎之要对自己的一生有个交代,他对自己的反思看得最重,也不怕以"今日之我"攻"昨日知我",故他的反思几乎走得最远:

我们都是快八十的人了,能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们不幸而历尽坎坷,吃了自己曾经十分宝爱的"理想"的苦头,然而幸而又能活到还能反思,或许可以做个明白人的机会,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反思必须到位。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冯先生写字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4/225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