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津到剑桥,感叹被高高的围墙圈起来国内大学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从牛津到剑桥,感叹被高高的围墙圈起来国内大学

第一次到英国,牛津和剑桥是必定要去的。

(2018)6月15日从巴斯到牛津,16日从牛津到剑桥。算是圆了朝圣世界最牛且一直牛到今天的大学的心愿。

在火车上问夫人,牛津为什么不按惯例音译为奥克斯弗德,剑桥就好像被叫过坎布里奇,夫人说Oxford早期曾名为“Oxenaforda”,其意思是“Ford of the Oxen”,意为牛过河的浅滩,后被中国人意译为牛津,我开玩笑说,那为什么不翻译成牛滩,那我们岂不就成了从牛滩到坎布里奇了?

说笑归说笑,牛津、剑桥两个没有按照惯例音译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特别有诗意,如诗如画。

到达牛津,出火车站,换乘公交巴士到达预定好的公寓,放下行李,吃过午饭,迫不及待滴去探寻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有38个学院,遍布牛津,没有校门,没有围墙,大学就是城市,城市就是大学,只能在中心区域逛逛。

一群毕业生在老图书馆前留影

基督教会学院宏伟的魔法饭堂

牛津的叹息桥

然而虽然没有围墙,但包括图书馆在内等大多数学院都不对外开放,无法进入建筑内部参观。毕竟是学校,游客太多络绎不绝,完全放开不管,正常的教学秩序很难保证,况且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游客,能够漫步校园,已经足以感受人类文明之光的魅力。

基督教会学院宏伟的魔法饭堂因为哈利波特成为网红,没有活动的时候可以购票进入参观,严肃认真的英国人,灵活起来也很灵活。

牛津有众多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所以来牛津看博物馆是一大享受。首推梦幻般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皮特瑞沃斯博物馆紧挨着自然历史博物馆,可以直接从自然历史博物馆进入,整柜整柜的文物,仿佛进入了藏宝室。

阿什莫尔博物馆宽敞明亮,数量庞大的埃及文物精品不容错过。

赶到藏有众多珍贵仪器和手稿的科学史博物馆时已经闭馆,在街头闲逛一会后,进入一家酒吧,赶上世界杯葡萄牙对西班牙的比赛,酒吧气氛热烈,比赛结束,小黑板上的竞猜结果居然没有一个对的,这可能是本届世界杯最好看的一场比赛了。

赶上毕业季,夕阳下金黄的建筑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格外美丽,身着燕尾服和晚礼服的男生女生们在各处留影,然后走向晚会会场,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牛津,青春年少,美轮美奂!令人羡慕得眼珠子都回不去了。

英国大学的历史是从牛津开始的。

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最早正式成立的大学是巴黎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是属于巴黎圣母院的索邦神学院,创立于9世纪末期,后来规模日益扩展,虽然神学依然是其核心教学内容,但教授的内容已经扩大到文学、法律以及医学等,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颁布“大学”称号。在巴黎大学成立后,欧洲其他各地的大学相继成立,其中著名的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比萨大学等。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可以说是巴黎大学的复制品。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执,英王于是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教师与学生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这些学者和学子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继续从事教学与研究,这就是牛津大学的起源。1201年,牛津大学有了第一位校长,1213年,该校从罗马教皇的使节那里得到第一张特许状,成为受教皇许可的大学。

1209年,牛津一位学生练习射箭时误杀了镇上一名妇女,引发了一场骚乱,愤怒的牛津市民抓了两个无辜的老师严刑拷打,从而引发师生与市民冲突,部分师生们被市民追杀得四处逃窜。暴动迫使约2000名学者和学生离开牛津。逃离到剑桥的人留下来,被当地的伊利主教收容,之后,其它地方的一些学者也慕名而来,于是一所新的大学逐渐建立起来,就是剑桥大学。1225年,剑桥大学获得亨利三世国王的批准,1233年,获得格雷戈尔九世教皇批准。

美国最早的哈佛大学又是剑桥大学的复制品。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并拨款400万英镑。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学院最初定名为“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为了纪念学院的创办者和建校费用的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John Harvard),马萨诸塞议会通过决议,将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从此哈佛大学将欧洲大学之火在北美洲燎原。

早期的牛津大学和今天大学大不一样,类似于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行会,教师们通常是自拟课表,租来房子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直接将学费交给老师,学业完成即可得到学位。随后大学的发展经历了艰难困苦的道路,教师受到林肯郡主教代表的监督,这个主教代表就是牛津的校长;学生则经常受到市民的骚扰。直到1300年出现了转机,一个享有特权且充满自信的学者团体出现,它由1500名学生和教师组成。大学校长不再以林肯郡主教的名义,而是作为教师向学生颁发学位。负责督导学生的训导长由大学自行任命,无需经过市政当局的同意。大学设有法律、神学、艺术和医学四个科。

13世纪,牛津早期的声誉归功于层出不群的伟大教师,他们大多是圣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修士。圣方济各会的修士使得牛津大学在欧洲境内声名远扬;剑桥大学当时则仅是一所地方性大学。

当时牛津大学的学生一般14到21岁,他们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日后求职。一般来说,大约五分之四的学生后来成了教士,有的还当了主教,其余的则成为医生、律师和修士。早期的大学生一开始都寄宿在从市镇居民那里租来的房子里,后来为了避免房东的勒索,他们便集资兴建了一些校舍。他们在校舍内食宿,然后到城里的教师处受业。在这些校舍、捐款、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

总体讲,早期的牛津大学学生都是心气甚高而囊中羞涩。学生家书中的主要内容都是为了要钱,他们在得到钱后,往往又很大部分用于饮酒取乐。最初,学生们为了获得文科硕士的学位,必须修业六年,并完成七门文科课程,一开始主要是“三艺”——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并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主要课程。一般修完三艺之后即可获得文科学士学位,然后继续修四科——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然而大多数学生难以学完六年得到文科硕士。如果在获得文科硕士后还想攻读神学博士学位,那还得继续学习民法、天主教会法典、医学、哲学及神学等课程,通常还需要八年的时间,所以只有很少学生能够获得神学博士学位。

1382年,威廉姆的威廉在温切斯特建了一所文法学校,其中“贵族和有权势人的子弟”占有相当比例,这是英国公学(用美国人的话说叫私立学校)的原型。1440年亨利六世在伊顿也办了一座同样出色的文法学校——伊顿公学。

牛津剑桥和伦敦大致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从牛津到剑桥,不能直达,需要先从牛津坐火车回到伦敦帕丁顿车站,再从King's Cross火车站换车前往剑桥。从帕丁顿车站到King's Cross火车站需要乘坐地铁,我们购买的是牛津到剑桥的火车票,尝试着用火车票试了一下,果然火车票包含了从帕丁顿车站到King's Cross火车站的地铁,不用出站购票,没有一道又一道的安检,极其丝滑便捷,而且票价十分低廉。从牛津到剑桥,换了两个火车站,穿越了大半个伦敦,远比从天津到北京转车到承德快捷,别光看国内高铁开起来速度是英国火车的几倍,光进站出站拎着大包小包上上下下,数不清的排队安检,还得提前订好车次车票,着急忙慌赶路转车,那时间远超坐在火车上的时间。从牛津到剑桥,一张车票,不定车次,赶上哪趟坐哪趟,没有事先刻意规划,在牛津火车站和King's Cross火车站都是等了大约十几分钟就上车了,甚至连伦敦两个火车站之间的地铁公交都包含在内了,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以人为本,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英国不愧是火车文明的发源地。

有一种说法是牛津的城市在大学中,剑桥的大学在城市中。确实有一定道理,比起牛津四处散落的各个学院,剑桥的主要学院沿着剑河整齐排列,城市则围绕着学校展开。

从数学桥到叹息桥是剑桥最古老的学院集中的地方。数学桥可以从相邻的桥上看到,要上去就只能买票进入皇后学院。

皇后学院如花园般美丽,购票进入是十分值得的。

华丽的食堂

除了皇后学院,国王学院也可以购票参观。

叹息桥从外面是无法看到的,只能撑船经过。如果你有足够好的技术,也可以租船自己划,还有大雁、野鸭和天鹅相伴。那些撑船的大都是学校的学生。男生一个比一个帅气。剑桥显然比牛津在对待游客的态度上更市场化一些,商业化程度更高。

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牛津和剑桥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它的历史,更在于它的自信,它的开放包容。置身其中,不由得感叹国内大学那被高高的围墙圈起来闭门造车的沾沾自喜,都是大学,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倘若徐志摩穿越回今天,该作何感想?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行走的徐老游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23/225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