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嗅觉,闻到的是那种“不允许苟存”、那种不允许存在“中间状态”的味道——一种要求所有人放弃真我、带上面具、用统一的调子说话的不真实。这种味道,对一个以挖掘人性真实为使命的作家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毒气。
她笔下那些苍凉的个人故事,那些小市民的悲欢离合,那种“低到尘埃里”的私人感受,在即将到来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年代,它们将变得多么不合时宜,甚至可能被视为腐朽落后的象征。
张爱玲的嗅觉告诉她,这片土壤即将变得容不下她这样的“异类”,她的文字将失去生存的空间,她的灵魂将被要求穿上统一的制服。
她没有留下慷慨激昂的政治宣言,只是用最符合她风格的方式——悄然转身,以肉身的撤离,对抗即将到来的精神规训。
那些选择留下、经历思想改造甚至批判的同行们,他们的笔是否还属于自己?
这份对比,正是关于张爱玲“嗅觉”最好的注脚。
写在最后
从张爱玲、张大千、杜月笙、胡适之、钱穆、李政道、梅贻琦……他们的职业身份、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他们离开的理由也各有侧重,但他们的选择背后,都折射出一种超越常人的“嗅觉”。
这种嗅觉,是一种对“不对劲”之处的本能警惕,是对某种可能降临的压抑、不自由、不真实、不确定性空气的提前捕捉。
今日回望,他们的“嗅觉”是否正确?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味道”,后来成为了无数人真切经历的窒息感与痛苦。
当下的我们
是否还能保有这种难能可贵的“嗅觉”?
是否还能在信息爆炸与各种叙事交织的迷局中,闻到空气中那股不寻常的味道?
是否还能凭借这份嗅觉,做出符合自身良知和长远利益的判断与选择?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问,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挑战。
请擦亮你的眼睛,更要,张开你的鼻翼。
去闻闻看吧,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