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无疑是近现代史上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无数人面临着“去”与“留”的艰难抉择。有人出于信仰,慷慨赴义,投身建设;有人基于土地与乡情,不舍故土,选择留下观望;更有无数普通人,被历史的洪流裹挟,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然而,总有那么些人,在山雨欲来、风云变色的前夜,闻到了空气中那股异样的腥味,继而,做出了影响一生决定。
本文想要探究的,作家、画家、黑帮、文人、学者、学生、校长……不同领域的他们,为何在历史的岔路口,能凭借着各自独有的“嗅觉”,提前预判了某种“味道”,并在潮水涌来之前,悄然登上了驶往彼岸的船。
花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20世纪50年代,无疑是近现代史上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无数人面临着“去”与“留”的艰难抉择。然而,总有那么些人,在山雨欲来、风云变色的前夜,闻到了空气中那股异样的腥味,继而,做出了影响一生决定。
演员的嗅觉:胡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蝶是中国的“电影皇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美貌与演技,定格在无数胶片之中,是那个时代上海滩最耀目的光华。
1949年,胡蝶这位习惯了镁光灯和鲜花的影后,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嗅觉”与“执行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上海,前往香港。
她没有留下豪言壮语,没有发表政治声明,只是像一个敏感的艺术家,闻到了某种不适合她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气息。那种气息,也许是对文艺界即将到来的统一思想和政治要求的预感。
事实证明了她的嗅觉何等精准!
她那些选择留在上海的闺蜜们,如言慧珠、上官云珠等,虽然在初期也曾迎来短暂的“春天”,但最终都没能逃脱随后历次运动的冲击,尤其是在文哥中,遭受非人待遇,凄惨离世。
而胡蝶,虽然在香港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最终移民加拿大,得以善终,成为那个时代绝无仅有的幸运儿。
她的“嗅觉”,是艺术家对即将失去的自由与尊严的本能感知;而她的“执行力”,则是告别辉煌、决然转身的勇气。二者兼具,使她躲过了致命的风暴。
学者的嗅觉:李景均
李景均,被称为“中国遗传学之父”。他顶着康奈尔大学博士的光环,在战火纷飞的1941年,历经磨难,甚至失去幼子,依然回国。
34岁就成为北大农学院最年轻的院长,其学术造诣和潜力备受瞩目。他纯英文撰写的《群体遗传学导论》,至今仍是领域内的经典。
他有深厚的美国学术背景,妻子是美国籍,更重要的是,他坚持的是欧美科学体系,对当时国内正盛行的、以苏联李森科理论为圭臬的遗传学体系持不赞同态度。
而当时的学术领域“以饿为爹”成为主流,他这样一位“异类”自然面临压力。很快,他被撤职停课,批判的矛头已经指向了他。
与其他许多选择低头认罪、心存侥幸的知识分子不同,李景均展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他清晰地“看透”了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在一个不尊重科学自身规律、以意识形态划线的环境中,他的学术生命将面临窒息甚至更糟。
于是,在1950年3月,他当机立断,以探亲为名,悄悄离开北京,经上海、广州,抵达香港,最终在美国多位学术大师的帮助下,重返美国。
随后的人生,李景均在美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生物统计学领域提出了影响至今的随机和双盲试验原则,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医药研发的科学化进程。
李景均用自己的后半生证明了,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价值。
1998年,李景均获得美国人类遗传学杰出教育奖,直到91岁高龄去世,李景均再未踏上东瀛的土地。
院士的嗅觉:萧公权
萧公权,中国政治学与社会史领域的大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学贯中西,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史有着深刻的洞察。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萧公权的“嗅觉”,来自他对政治学本质和思想自由的深刻理解。
他清楚地知道,在一个即将建立的、高度集权并以特定意识形态为唯一指导的政权下,他所研究和倡导的自由主义、宪政理论将没有任何立锥之地,甚至会被视为“反动”思想而遭受批判。
1948年底,他从上海去了台湾大学短暂任教。1949年底,他再次动身,赴美西雅图华盛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