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这样一个 stooping平台,或许可以帮年轻人节省一定的生活成本,虽然可能非常有限。
事实上,他自己就是那个刚刚被裁员不久的年轻人。在这段没有工作的空窗期,他也想给自己找点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做,防止陷入懒惰和茫然。
上海、北京的年轻人,对 stooping接受度如此之高,其实并不难理解。
在这样的大城市,房租高、价格波动也大,年轻人换工作频繁,搬家也很频繁。但每一间出租屋,可能能容纳的家具和物品都不一样,因此,每一次搬家,可能都会产生闲置。
但在二手平台上,常见闲置物品的流转周期并不快,一件东西挂上去,即便免费赠送,可能很久都不会被有需要的人看到。它的主人,可能也没有更多时间和耐心等待了。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对二手物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了。两个原因或许可以解释这种变化——消费降级和可持续观念的普及。
张珩前段时间刚刚在北京买了房,新家的家具和电器,几乎都是二手的。
"三个大衣柜、两个书架、一张餐桌和四把餐椅,一共花了6000多,都是大品牌;一台双开门的大冰箱,才花了600块。"他觉得性价比很高,"等过几年存够钱了,再换新的。"
而且,像很多人一样,他并不确定自己会就此在北京安家,"哪天要是离开北京,二手闲置处理起来,比昂贵的新品成本要低很多。"
月薪两万的小雨,早已习惯在二手平台"捡垃圾",她买过空气炸锅、咖啡机和椭圆仪,最近在看的是帐篷和露营椅。"因为兴趣广泛、容易跟风,又总是三分钟热度,二手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刷到"stooping北京"的内容后,她也很快关注并加了群,"可以蹲一些有需要的闲置,也可以把自己不用的东西转送给别人。"
在社交平台上,与 stooping有着类似背景的二手集市、闲置交换等活动信息,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提倡和践行零浪费、物品循环使用的博主,也越来越多。"领养代替购买",不再局限于宠物,也可以是物品。
stooping:没流行,先变味?
当一种生活方式被年轻人普遍认可并践行,而且,它还代表着某种正向的价值观,那么,原本因社会身份而产生的所谓"羞耻心"并不存在,流行是必然的。
但 stooping其实与大多数年轻人习惯的闲置转让,有很多不同。
它是更街头的、更随机的。无论是那位生活在纽约的博主@stoopingnyc,还是把它带到上海、北京的波妞和二狗,实践和推崇的,都是"去大街小巷发现被丢弃的物品"。
它也是更艺术的、更有创造力的。@stoopingnyc的 ins账号,经常发布遗弃物品被捡回家后,经过改造和装饰"重获新生"的照片。波妞的账号有个栏目"捡到了宝",发布的也是认领人反馈的图片和故事。
一个年轻人用捡到的马桶种了花
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上街捡,还是上门领,原始的 stooping是绝对公益的、非盈利的。
因为被丢弃在街边的物品会很快当成垃圾处理,stooping线报有一定的时效性,为了缩短流程、提升利用率,波妞和二狗才决定建群,让转让人和接收人直接沟通。
但慢慢地,事情有些变味了。
波妞发现,总是有人通过群聊有偿转让闲置,甚至有人在群里发布买卖宠物的信息。她觉得非常不舒服,"我无法分清楚,到底谁是真正愿意 stooping的,谁是来卖闲置的,或许,他们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身份和性质界定。"
还有人来向她投诉,称买了一个人"付邮送"的化妆品,但收到后发现,产品在很多年前就过期了,完全无法使用。面对类似的纠纷,她感觉棘手,也很心累。
为此,她制定了一些信息发布的标准,比如,个人闲置转赠请优先考虑二手平台和小区群、不接受未经消毒处理的宠物用品投稿;路边stooping请帮忙确认物品是否完好、是否有再利用价值……但管理难度太大,效果微乎其微。
波妞制定的 stooping投稿标准
二狗很快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频繁出现的有偿转让信息,让他感到困扰,"这和我的初衷、我想推崇的文化、我给账号的定位都是相违背的,而且这种情况多了,会破坏群内氛围和内容,让一些真正 stooping的人感到不适而离开。"
他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很多被 stooping聚集起来的人,有着更强烈的目的性。"坦白说,有很多人是抱着‘白嫖’的心理来的。"
他估算过,在一个群聊里,赠予人与接收人的比例大概是1:4,也就是说,100个人里,有20个人更倾向分享和转让自己的闲置,80个人是来"蹲"自己需要的东西的。
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在接收闲置物品后,进一步分享自己是如何再利用和改造家居环境的,这样会让赠予人有成就感,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循环里来。
现在,他也在考虑策划一些活动,发动更多年轻人走上街头去"淘宝贝",而非手把手交接,还原真正的 stooping。
被丢弃在胡同里的置物架
波妞觉得,因 stooping而建立起来的社交账号和群组,正慢慢背离自己的初心,"我并不想成为一个闲置中转站,而是希望通过物品的流通,让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爱意流动起来,真正实现‘你不需要的东西可能是别人的宝贝’。"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的想法有些改变,"如果一味要求 stooping是公益、无偿的,其实会很难进行下去,我接下来会鼓励大家stooping,但也会赞同大家把捡到的好东西经过清洗、修复后售卖。"
或许,这样才会形成正循环,带动更多人去发掘身边没有被利用起来的"垃圾",帮物品找到新家而不是进焚烧场。
在另一些城市,比如广州、杭州,也有年轻人率先建立了城市 stooping社交账号。但与很快受到青睐的上海、北京相比,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难题。
"地区级的受众面太小,暂时不太能帮到很多人去做这件事或者得到一些反馈。"一个想要集中发布杭州stooping线报的女孩说。
她的账号开设了半个月,到目前为止,只发布了一条 stooping信息,仅有43个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