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将彻底丧失 上海面临重大危机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活力将彻底丧失 上海面临重大危机—本地人去哪了?上海面临“断代危机”

被称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正因其生育率跌至全球最低水平之一,并被预言将逐步走向“断代”的境地,近日在大陆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上海本土人去哪了?”“为什么街头越来越听不到上海话?”这些充满焦虑的疑问此起彼伏,不仅折射出这座城市在人口结构、文化传承上面临的深层挑战,更透露出对其未来活力将彻底丧失的悲观预期。

上海“世界最低”的生育率警报成中国人口困境缩影

大陆社交平台上,一些网友表示,“发现现在的上海有钱人都是外地人,小区里都没人讲上海话了。”“现在走在上海的街头,越来越听不到上海话了。”

根据上海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上海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6,创下全球最低纪录之一。这意味着,上海的生育率连更替水平的1/3都不到。尽管2024年略微回升至0.72,但仍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所需的2.1,是全球最低水平之一。上海已深陷“低生育率陷阱”。

这不仅是上海一地的问题。中国的人口数据也同样亮起红灯:2023年中国总和生育率远低于1.5的“高度敏感警戒线”。一旦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1.5,经济社会发展就有整体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风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近年来生育率的微弱提升,很大一部分源于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即过去受政策限制的生育意愿在短期内集中释放,这并非可持续的长期趋势。

从“数据倒挂”看年轻人不愿生育的挣扎

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连续多年呈现负增长。据上海官方数据,2023年年末,上海全年常住人口出生9.8万人,出生率为3.95‰;死亡15.8万人,死亡率为6.37‰;2024年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1.8万人,出生率为4.75‰;死亡15.6万人,死亡率为6.28‰。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为负。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中,一孩率高达70.2%,而二孩率仅为25.4%,三孩率更是微乎其微,显示出“少生”甚至“不生”已成为主流选择。

财经大V“何亚福园地”和财经博主“小咖说”的文章,共同揭示了上海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背后的多重因素:

高昂的房价:作为中国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住房压力是压垮许多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杀手”。

高城镇化率:城市居民的生育率普遍低于农村居民,上海作为高度城市化地区,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生育年龄推迟:上海户籍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不断推迟,从2015年的29.01岁延至2023年的31.66岁,这大幅缩短了女性的生育窗口期。

结婚人数锐减:《上海统计年鉴2023》显示,从2013年至2022年,上海结婚登记对数从14.95万对骤降至7.2万对,婚姻的减少直接影响了生育。

社会压力综合体:除经济因素外,社会环境、文化压力、教育内卷、养老负担,以及独生子女缺乏经营婚姻经验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将年轻人的生育欲望压至冰点。

“小咖说”表示,认识一个上海的“50后”,他有一批老朋友,年纪都在65岁到70岁之间,孩子都在40岁左右。这批人里边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要么没结婚,要么结了婚却不打算要孩子,愿意要第三代的连一半都不到。更绝望的是,这些40岁左右的年轻人很多连恋爱都不谈了,别说结婚生孩子了。

他感慨道:兄弟姐妹最多的50后、60后,养出了一代独生独居无后的年轻人。这意味着当50后、60后、70后老去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将要面临没有孙子辈、没有子女在身边的晚年。未来他们要靠养老院、护理院独自走完最后一程了。甚至有不少70后上海人还支持自己的孩子不结婚、不生孩子,觉得这样可以少点麻烦,少点痛苦。

“婚姻压力、买房压力、养娃压力、教育压力、职场压力、独生子女不会经营婚姻的压力,几乎所有的重担都集中到了年轻人的身上。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干脆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甚至不谈恋爱。那么上海将走向‘断代’的境地。”

城市面貌与文化面貌的变迁本土上海人“消失”之谜

随着户籍人口自然负增长和生育率的持续低迷,上海的城市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变。这不仅体现在年轻人补充速度放缓、城市老龄化加剧(预计2025年上海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更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面貌。

社交媒体上,许多人感叹“越来越听不到上海话”、“老上海味道”正在消失。这背后,是博主“小咖说”提到的几大趋势:

拆迁推动人口郊区化:大规模拆迁虽然带来了补偿,但也将原本集中在市区的本地人推向郊区,打破了传统弄堂的邻里温情,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大楼带来的疏离和陌生。

“新上海人”的涌入与同化:为了弥补人口缺口,上海的户籍制度未来将进一步放开,吸纳更多外来人才。然而,无论是高学历人才还是普通技工,一旦在上海扎根,其生育意愿也会被同化到上海的超低水平,最终导致“不管是土著还是新上海人,都会变成不想生的上海人”。

女性独立观念的崛起:上海户籍女性的未婚率居高不下,土著女性相对更愿意单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她们在观念上更独立,不愿被婚姻束缚。

城市文化的“同质化”:当老弄堂、石库门、街角小店和传统早餐店“四大金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国各地的餐饮和连锁店,甚至上海本地的小孩子也越来越少说上海话,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色正在被稀释,最终可能成为一个“彻底移民化、空心化的超级城市”。

这场人口结构的剧变,也预示着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财富的代际转移。

“小咖说”指出,当50后、60后、70后这些积累了巨额财富的一代人老去,他们的房产、存款、股票将以惊人的速度被继承。这场“百万亿级”的财富转移,覆盖面超过50%,其深度和广度堪比大规模战争造成的后果。独居老人甚至可能需要寻求“远房侄子”的照顾,这背后隐藏着“腥风血雨”的家庭纠纷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

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都市,可如今城市迈入老龄化的速度却令人咋舌。根据上海市民政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已达581.56万,这意味着每约2.56个户籍上海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除了老年人多之外,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也正在快速增长,现在已经到了86万。

虹口区的老龄化非常严重,老年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45%。崇明区也好不到哪里去,外来人口流失得特别严重,留下的多半是正在变老的老上海人,这趋势让本就沉重的养老负担更加不堪重负。

《三联生活周刊》不久前报道,上海市常住人口预期寿命为83.18岁。这意味着,许多人会在退休前后面临父母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就是说,到五六十岁,一个人刚刚退休,进入初老的时候,也正是承担照护父母晚年责任最重的时候。

“上海只是先行者,是最先显现出症状的病人。而整个中国正在被同一套经济与社会逻辑推向同样的结果。”

上海的“少子老龄化”现象并非孤例,它只是中国整体人口困境的“先行者”。根据中共民政部统计,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跌破了700万对,创下了1978年以来的新低,与巅峰时期的2013年的1346万对相比,减少了一半。

中国2024年的结婚对数降至610.6万对,这也是很多民众不看好中国2025年新生人口数的关键原因。

博主“小咖说”分析道,这背后是经济状况、房价、就业不稳定、生活成本高涨、精神压力、教育焦虑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体现。

他预计,未来的中国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负增长、城市空心化、经济低速甚至负增长的困境。这种困局会从上海的街头向北开始,慢慢扩散到全国每一座城市。“少了孩子的哭声,少了婚礼的喜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空巢老人、更多的独居青年,以及越来越寂静、越来越冷清的街道。归根结底,当年轻人感受到生活缺乏希望、经济保障不足、未来缺乏安全感时,他们便不愿承担婚姻和养育的重任。这种基本信心的流失,正在从上海的街头开始,向全国各城市蔓延,导致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独居青年,以及日渐寂静、冷清的街道。”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17/224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