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美国政治中,"authentic"不再是一种美德,而成了一种危险信号。这个词原本意味着"真实的"、"出自内心的"、"不随波逐流的",但如今,它反而成了体系最不愿面对的变量。一个政治人物若太真实,就不便管理;若太连贯,就不便操控。在这个充满包装、脚本、民调和顾问的小圈子里,唐纳德·特朗普的存在,是对整套机制的挑战。
你可以讨厌他,但你不能说他是演的;你可以不认同他,但你不能说他是伪的。他不是在玩一套政治语言,他就是那套语言本身。
而要理解这一点,最好的方法不是从他入主白宫开始回溯,而是回到他还没有任何政治权力、没有任何政治义务、甚至没有人把他当作"政治人物"的那个时刻。那时候的他,已经在讲今天的事了。
1987年,唐纳德·特朗普走进CNN的《Larry King Live》演播室。这个节目是当年全美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访谈之一,是政治人物争取全国曝光的首选场合。对于尚未从政的特朗普而言,这是一场毫无掩饰的表达。他在节目中讲得很直接,没有顾问稿,没有修辞包裹,没有建制派熟悉的委婉路径。他谈到日本如何在贸易上玩弄规则,北约如何长期依赖美国承担军费,美国农民如何在全球化结构下被牺牲。他说:"我们保护着最富有的国家,却让我们自己的人民活在街头。"
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刺耳的,是"政治不正确"的,是不属于华盛顿那张舞台剧脚本里的。但三十年后,他真正掌权时所推行的几乎每一项核心政策,都能在这次访谈中找到逻辑原点。
而这不是偶然。他并不是在某个民粹风口上临时组装出一套反建制的说辞;他早已对这个制度形成判断。就在同一年,他还自费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刊登整版广告,标题是:"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America's Foreign Defense Policy that a little backbone can't cure."("美国的对外防御政策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拿出点骨气就行。")
广告一针见血,点名日本、沙特和北约国家,质问为什么几十年来让美国纳税人为他们的安全买单,而美国国内的社会问题却无人过问。那不是竞选宣言,而是一个体制外的人,用自己赚来的钱,向权力结构直接喊话。那是他作为"民间声音"对制度沉默的一次正面冲撞。
美国现代政治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将"真实"与"危险"划上等号。系统喜欢温和的妥协者,不喜欢有连续性的判断者。一个政治人物如果十年如一日地说同一套话,系统就开始怀疑他的"灵活度";如果他还真的兑现这些判断,系统就开始试图将他排除在外。特朗普的问题就在于此:不是他变得太快,而是他始终没变。
你可以不认同他对全球秩序的态度、不喜欢他对媒体的敌意、不接受他那种"交易式"的政治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是现代美国政治中极少数有"原型结构"的人物之一。他的信念不是从选票中长出来的,而是从现实生活、从产业结构、从长期观察中形成的。大多数政治人物是当选以后才"组装"观点的,而特朗普,是先有观点,三十年后才找到一个执行平台。
这才是特朗普物真正令人佩服的地方,或用左派的话,是令人警惕的地方。
以下是1987年CNN《Larry King Live》专访的部分文字整理:
谈自由贸易的虚伪性与对加美关系的直觉判断
观众(多伦多):
您好,我的问题有两个。第一,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是应该靠贸易保护,还是通过提升企业家精神来解决?第二,您是否支持美加自由贸易协议?
特朗普: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我支持自由贸易,但现实是——我们根本没有自由贸易。你试着去日本、去沙特,想开家公司看看。那是几乎不可能的。我有朋友去日本,根本进不了门,各种审批、限制、拖延。而他们来美国,什么都能买,想投什么投什么。
他们在华尔街收购公司,在曼哈顿买房地产,买得越多越贵。对我来说倒是好事,价格涨了,对手里有资产的人是利好。但这和"公平"没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口头说的是"自由贸易",实际上是一边倒的开放。我们让市场敞开,别人设壁垒。这不是自由,这是失衡。
至于加拿大,我支持任何跟加拿大有关的合作。加拿大一直是好盟友,是少数真正跟我们站在一起的国家。我和加拿大人做过一些生意。他们不是那种对你伸手要安全保障、转身又骂"美国佬"的国家。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玩这种双面游戏,而加拿大没有。
谈美日贸易逆差与"谁在买下美国"
拉里·金:
如果你要卖掉特朗普大厦,买家里日本人是不是排在最前面?
特朗普:
肯定的。现在的汇率环境下,美元贬值,日元、德国马克升值,他们买美国资产跟扫货一样。尤其是日本人,他们现在处在世界资产猎手的最前线。只要是优质的地段、核心资产,跟他们竞争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