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暁康:生死存亡靠投票?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苏暁康:生死存亡靠投票?
作者:

今天的东亚,最敏感部位已非朝鲜半岛,而是台湾海峡。在第一岛链,台湾因是岛链咽喉,就成了“印太联盟”或称“亚洲小北约”的支柱,美国舍它便使整个战略瓦解,因此军援已然开始,F-35将"出租",现在全世界都在猜的是下一个爆炸弹:美台复交。但这件事一直说不清楚,也总是口水仗。无疑美国的犹豫不决,其政党轮替的制度,又因每个总统的东亚政策之模糊,而另台湾朝野疑这疑那,靠中还是靠美的族群博弈,比任何时候都激烈。

三、七十年、四百年与七千年

考古、历史、现实,三个层面都卡住台湾。

一九六四年在台湾发现的“大坌坑”,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七千至五千年,绝对是文化认同的强大原初资源。哈佛考古学家张光直诠释:“在中国有两群早期农业文化平行发展:一为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另为东南沿海的大坌坑文化。”

生理学家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指出,一个农业发生的中心,便意味着一脉文明,台湾岛与整个华夏文明,竟平起平坐了,令对岸的“统一”话语霸权大打折扣;设若一个庞大的海洋文明在台湾找到了“祖庭”,这个岛上的总统再去“遥祭”远在陕西的黄帝陵,就有点勉强了。

但是,关于台湾文化上的“认祖归宗”,又有时间上的另一种“遥远”:调头转向认同那万顷碧波里的南岛语族,自然是台湾原住民的归宿,可对于无论四百年前,还是七十年前来到此岛的两拨大陆族群来说,也似乎有点勉强。这遥远,是四百年与七千年的距离;或许,把南岛族群赶出大陆的,恰是四百年前过来的那个族群的祖先,即华南人呢?而七千年前就分叉了的两个文明,是不能由你任选一个的。

所以我在普林斯顿遇到余英时教授,他对我说:“你说中国文化没有海洋文明,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余教授说得很客气,“但是我很赞成你提出的关于海洋文明和内陆文明的矛盾。”

他认为,中国文明是从黄河流域发源的,南北朝以后重心移向长江流域。我们一般谈中国文明谈到这里,就不往下谈了。他说,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后,中国文明向整个太平洋地区进行发展和开拓,但本土的中国人谈得很少。整个南洋的开发,以及现在南洋诸国的早期历史,都跟中国的移民、中国海外社会的发展有关。中国宋代以后,向太平洋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中国的海洋文明,但是中国人自己不谈它,只谈长江、黄河,这是一种陆地思维;同样的,而今在台湾,如果只谈中国的长城、“四大发明”、地大物博、通商盈利,而不理南洋、亚太、海洋、全球,便意味着还陷在陆地思维,即便在一个海岛上也没有看到海洋。

2023底季季转来“《台湾的未来在海洋》新书讲座:台湾的未来为什么在海洋──陆地思维和海洋思维需要对话?”

郝明义帖子里的句子:“很像是陆地到了尽头,出现海洋。思维和价值观的海洋。同属海洋世代,浅海和深海世代的思维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便可知“海洋思考”已经启动,可惜我此刻无法飞跃大洋去听这个讲座。

但是我一直是一个海洋文明的鼓吹者、思考者,前阵子我还出版了一本《海恸》,专门讲陆权与海权的对峙,也讲“华夏民族诞生在黄土高原,不知道海洋是什么”;

然而反之,海洋民族不是也不知道“内陆取向”是什么,而心心念念于“大陆情结”——封闭、保守、恐惧海洋,所以需要维持千年秦制的情结,为什么已经建立民主政体的台湾,还会幻想再去亲昵、勾连、贸易那个专制大陆呢?

海洋文明虽然近年才成热门,它却是一个悠久的文化概念,甚至更是一种地理生物学概念,因为南太平洋,从来不是“汉文化”的势力范围,那里从六千年前就生存着一个海洋文明和族群,汉人反而是外来的。

《河殇》曾有“蔚蓝色文明”一说,当年颇为标新立异,而我们身陷“黄土高原”,受困于知识的贫瘠和内陆型的封闭,以为那“蔚蓝色”独属欧罗巴,却不知近在东方的婆娑之洋上,便有一个庞大民族群体,存活在无数的岛屿上,其领域东西横跨地球一多半的经度,拥有人口一亿五千万,乃是史前便兴起的一个“海洋文明”,人称“南岛语族”(Austronesian)。

可是,即便偌大一个太平洋,昔日有美日争霸,今日变成中美争霸,太平洋永远不太平。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30/225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