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祭奠大饥荒六十五周年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亲历者祭奠大饥荒六十五周年
作者:
在大饥荒时期,全国各地的情况很不相同,饿死人的现象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哪个省、地、县的第一书记最左,最无人性,把农民的粮食搜刮得最彻底,那个省、地、县饿死的人就最多;反之,那个地方饿死的人就比较少,或者基本没有饿死人。四川的李井泉、安徽的曾希圣、河南的吴芝圃、山东的舒同、贵州的周林和甘肃的张仲良这几个省委书记,都是毛泽东的忠实走狗,在庐山会议上攻击彭德怀最卖力,在1959年秋后搜刮农民的粮食最凶狠,所以这几个省饿死农民最多。这6个省饿死的人数占全国饿死人总数的2/3左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浮夸风的根子在毛泽东和党中央,而不是下面的干部。浮夸风愈刮愈烈,虚报的产量比实际的产量高出好几倍。比如在河南省召开的1959年秋季粮食产量预报会上,信阳地区被迫报了72亿斤,而实际上呢?只收获了20多亿斤。既然报了这么多,就必须按照报的数字上交给国家。而农村的生产队呢,即使把口粮和种子全部上交了也完不成任务,农民自然就没有粮食吃了。结果,信阳地区饿死了大约100万人。四川、安徽等省份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二、“反瞒产私分”运动把农民家里收藏的少量救命粮搜刮得干干净净

从全国粮食产量预报的情况来看,1959年秋季又是一个大丰收,可是国家粮库怎么只收上来一小部分呢?天才领袖很快就想出了答案:一定是生产队长瞒报了产量,把剩下的粮食私分给农民了!因为在1958年秋后就出现过生产队普遍完不成国家征购任务的情况。毛泽东在1959年2月亲自起草了“反瞒产私分”的中央文件,而这个文件在全国大规模执行则是在1959年的秋后。政府采取法西斯手段,一方面吊打、审问生产队长,让他们交代瞒产私分的粮食都藏到哪里去了(全国打死了不少生产队长),另一方面组织搜粮队挨家挨户搜粮。他们拿着钢钎或铁锹,在农民家的墙上和地上乱捅乱铲,挖地三尺,把农民家私藏的极少量的救命粮搜刮得一粒不剩。我们家在收割后的地里捡了一些绿豆、黄豆,大约有三十多斤,装在一个洋铁皮箱子里埋在厨房的地下,上面堆了柴草,结果也被搜粮队挖走了。这不是地地道道的官匪嘛!

三、人民公社“大食堂”使生产队干部掌握了农民的生死权

毛泽东在1958年创造了人民公社“大食堂”这个“新生事物”,并强行在全国农村推广。生产队不再给农民分发口粮,也不许农民在家烧火做饭,许多地方把农民家的锅都砸了。大食堂在开头几天还能吃上几顿干饭,后来只能吃稀饭,而且越来越稀。到1959年的秋后,由于生产队收获的粮食全部被政府拿走了,大食堂只能吃政府供应的少量“返销粮”。由于毛政府总以为生产队留有一部分口粮,所以供应的“返销粮”很少,而且越来越少。到1960年春天,供应给每个农民的口粮每天只有2两左右,而且是粗粮(我们家乡供应的主要是红薯干和原本用来喂猪的黄豆饼),经过大、小队干部的多吃多占,农民能吃到嘴的实际不到1两。当时农民有句顺口溜说:一天吃1两,饿不死小队长,一天吃一钱,饿不死管理员(指食堂管理员)。在一九六零年,凡是大、小队干部家,基本上都没有人饿死,凡是普通社员家,基本上家家都有人被饿死。如果有社员有意无意得罪了小队长,小队长就命令停他家的饭,这家人就算是死定了。有一段时间,我们村的食堂主要吃红薯干,管理员每顿拿几斤交给炊事员,捣碎之后煮一大锅汤,稠的沉到了锅底。社员端盆来打饭时,管理员如果看谁顺眼,就从下面捞一勺,稠的就多一些;如果不喜欢谁家,就从上面舀一勺,稠的就很少。社员把“稀饭”端回家之后,倒出上面的清汤,只能剩下半碗或大半碗稠的,再加上野菜重煮一下,就是全家几口人的一顿饭。到后来,许多食堂就干脆停伙了,农民只好吃野菜和树叶。

据说东北的兴凯湖劳改农场在困难时期有一项“研究成果”:一个人只要不干活儿,躺着不动,每天吃三两八钱的玉米面就可以饿不死。这是保证人活命的最低标准了,而许多中国农民在一九六零年能吃到嘴的粮食远远低于这个标准,怎能不被饿死呢?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华夏文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503/221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