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言获罪的“右派分子”朱镕基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因言获罪的“右派分子”朱镕基
作者:

朱镕基(图)

1956年,朱镕基与劳安在长沙结婚,此时,朱镕基年方28岁,在国家计委任职。从东北工业部到国家计委,20多岁的朱镕基以渊博的学识、出色的表现,成为当时最有前景、领导期望很高的年轻干部。他的能力、人品,得到了很多同事的肯定。然而,1957年“反右”开始,脾气倔强、性格率直的朱镕基“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分子”,从此陷入了长达20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蹉跎岁月。

从清华到东北开完欢送会、宣誓会,怀着特别的憧憬,承载着“建设国家”的使命,1951年,以学生自治会主席的身份,朱镕基带领几百名清华毕业生赴东北。

“朱镕基是学生会主席,在学生中威信比较高,所以组织上叫他带队。”朱镕基清华时的同班同学郭道晖回忆说。“当时东北要建成重工业基地,所以,这些理工背景的学生都去那里了。”朱镕基被安排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新华社公布的朱镕基简历说,朱镕基1951年到1952年,在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当生产计划室副主任。这一职位按照中国干部职级排列应当是副科级。据当时的同事介绍,朱镕基那时23岁,年轻气盛,工作起来不要命,“热情很高”。当时的领导对这些清华高才生也很重视,所以“朱镕基没来多久就担任了计划室副主任。”“这个时候,湖南人的个性和清华毕业生的‘脾气’已经有所体现。”朱镕基由于渊博的学识、出色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当时工业部领导的极大赏识。东北工业部对朱镕基来说,除了取得初步经济工作经验外,还在于:这个年轻人的工作表现引起了相当多的人注意。这些人都很欣赏朱镕基的人品和才气,而且很多人后来都身居要职。多年后,每遇危难,都会有人施以援手,使他度过了次次危机,并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这些人中包括后来成为朱镕基直接领导的吕东、袁宝华等,而对朱镕基最重要的,当属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马洪。可以说,这次“邂逅”对朱镕基仕途和人生经历影响巨大。到底有多大,很难加以评估。

马洪比朱镕基大8岁,时任中共东北局委员、副秘书长。马洪的职务要比朱镕基高许多。在工作上,马洪是他的上级,马洪对他十分赏识。3月2日,马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朱镕基工作很努力,人很聪明,很正直,很有发展前途。”1952年12月,东北工业部撤消,而此时,中国高层正在酝酿成立国家计委。由于懂经济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东北政府已积累了几年的经济建设管理经验,从东北调一批既懂经济又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专业干部进京,是当时中央领导人的愿望。于是,“地方干部支援中央”的政策出台。据马洪回忆,1952年,东北局大概有100余人奉命进京,作为地方支援中央的干部,“我和朱镕基是其中的两个。”

按照官方公布的简历,朱镕基1952年至1958年在国家计委燃动局、综合局任组长、国家计委主任办公室副处长秘书、国家计委机械局综合处副处长。据朱镕基的同事说,朱镕基是时任计委领导人之一张玺的秘书。张玺政工出身,曾任河南省省委书记。而海外有传记说朱镕基是当时计委主席李富春的秘书,此说被朱镕基的同事给予否定。马洪说,“在计委工作的时候,朱镕基的表现也很出色,是当时工作最出色的干部之一。”朱镕基的另一位同事回忆说,朱镕基是计委当时最出色、最有前途、领导期望值很高的年轻干部。他的能力、人品得到了当时很多同事的肯定。“朱镕基讲话逻辑性极强,看到什么不对的地方,他就会指出来,从不马虎。有时开会,由于职务关系,他只能坐在后面,但他只要看到或听到他认为不合理之处就会立即指出,使有的领导很不满意。”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往事微痕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502/221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