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街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斜街
作者:

城外或者远处有斜街还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在北京城最中心的位置会有这么几条斜街,很是让我费了些心思。这几年到了国外,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后来看了几本书,有了一点体会,或许这真要到北京城的历史上找原因了。原来辽金以前的都城中心在今天北京城西南宣武门到广安门一带。金中都焚于兵火之后,元大都的位置靠北且东。但金中都仍不失为文化中心,许多文人雅士仍旧出城到法源寺、白云观或天宁寺一带去郊游。从城里到这些地点最便利的途径就是斜插过今天海王村琉璃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日的这些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的斜街。据考证,这也是琉璃厂后来得以形成并繁荣的原因之一,不少名伶名妓,文人墨客也都多少与这几条斜街有关。

不过到我记事以后,这几条斜街早已不是旧日的时光。我之所以十分记得它们,其实是当年经常跟在父亲身后,从琉璃厂到大栅栏之间来回走过。往往是个周末,早上赶到琉璃厂的旧书店翻旧书,中午肚子饿了,就溜达到前门外去找个象都一处、老正兴这样的小馆充饥,下午再回琉璃厂。只是原来父亲刚到北京的时候也不知道有斜街的奥妙,以为北京只有正街,所以入境随俗,也是本本分分地亦步亦趋走直道,后来才有朋友指点,说是北京其它地方确是如此,但这里有斜街可穿,不过如果穿得不对,反而绕远。我还记得父亲的那位朋友操着一口长沙官话,却学着北京人的腔调说,北京人难得有走捷径的机会,于是管这叫“抄近道儿”。后来我们学乖了,果然省下不少脚力。但有的时候走得累了,父亲还会叫一辆“三轮儿”代步。那时候,从琉璃厂一到东街走到头,古玩店铺就突然不见了,变成住户的小家小院。穿过这里,这几条斜街一接上廊房头二三条和门框胡同那几条大栅栏里面的街道,立刻又是另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买卖和穿流不息的人群真不知道是怎么突然冒出来的。

这几条斜街上的院子大都没有东西城大户人家的四合院体面,但门道走廊里一样收拾得干净利索,安安静静的胡同里似乎很少有外来的人走动。这里的住户大多是住了好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夏天有光着膀子的,摇着蒲扇,提溜着蝈蝈笼子的,叼着旱烟袋的,街坊四邻院子里出来的人见了面都京腔京调地打个招呼,谁家的事儿都跟自个儿家似的,嘴上不说,也够嘀咕好几天的。这里没有京城里别的地方讲究的等级,既没有郡王、贝勒,也没有上校、将军。他们听见王府、“大院”里的笑话也跟着笑两声,但知道那些都是干卿底事的过眼烟云,象土路街面上泼上的水,用不了多久就会干掉。我们从这些小胡同里穿行,急急赶路,他们从我们的行色作派上看得出不是这里的住户,可依然停下话头,眼光如果碰上了就笑笑,冲我们打个招呼,或是问吃了饭没有,或是说声天气太热。要是在冬天,街上自然没有那许多人,但是从窗户里透出来的亮光水气和烟筒里钻出来的袅袅炊烟,可以看得出,那些房檐下的人们可能并不太富足,但那里一定是个温馨的家。

前门外的喧嚣里涌动着的是商家赚钱的激情,琉璃厂古书店里的安谧透出的是毫不介意外界变化的书香情趣,两者之间由平实无华的几条斜街联系起来,而斜街里弥漫着的邻里情怀,是高楼里无论如何也不会滋生出来的。

如今坐在美国家中的书房里,望着墙上嵌在镜框里的一幅光绪年间的帝京舆图,那还是上次返京时在琉璃厂的松筠阁买来的,上面分明画出了这几条斜街、琉璃厂和大栅栏的位置,和我的记忆分毫不差,真还是几百年未动的布局啊,这不由得让我兴奋起来,清晰地记起斜街上的黄土路和幼年时跟父亲一起在斜街里赶路的情景。

年前回京,我仍然特意从这几条斜街穿行了数次,依旧不外是从琉璃厂到前门外大栅栏之间游走。斜街没有多少改变,但竟也有几处叉道让我吃不大准,于是就只好很不好意思地向人打听。我对我的京腔从不丧失信心,但斜街上答话的老者居然仍旧揣摩出我的来路。好心地指明道路之后,便听见他在我身后加上的感慨,说如今的琉璃厂还真是吸引外面来的,或许他是从我的作派上看得出不是这里的住户罢。我这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真想回头告诉他,我从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从这里穿行过不知多少回,而且我还特别喜欢这几条给北京方方正正的街市布局添彩的斜街。

不过我没有对他说。我不想让老者费力去想我话里的意思,我也不想由此而搅动我心中的平静。可是我真的是喜欢这几条斜街,就象喜欢一张端端正正的脸庞上的美人痣。没有这颗痣,脸庞也好看,添了它就更招人喜欢。

如今京城里的拆房也差不多算得上是一场运动了,我是一直关注着它的进展。为了造大楼,伤筋动骨都在所不惜,公主府拆了,明代四合院拆了,多少条有名的胡同都不见了,说来倒也奇怪,唯独前门外的这几条斜街还没听说有什么动静。有人说,当年扒倒北京的城墙是让京城美人脱了衣服,如今这个拆法儿就是在破相。依我看,真要是破了相,就是有美人痣也白搭了。

不过我倒是在想,按照现在京城里的拆法儿,唯独这几条斜街还留在那里纹丝未动,有意无意之间是否给北京人一点启示:只有抄近道,找捷径才是如今处世的不二法门?

(2001华夏文摘cm0108c)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华夏文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027/212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