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00万应届生走出校门就站在失业的十字路口,3500万在岗人员突然被推到街头。
他们不是不想选,是展开双手,发现面前根本没有路。
2025年应届生就业困境:结构性矛盾与社会反思
2025年,中国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1000万应届生站在街头”的说法虽略带夸张,却折射出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底层就业市场的真相,并非简单的“眼高手低”,而是岗位供需失衡、价值认知冲突与社会结构转型交织下的复杂图景。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错位:高端拥挤与低端荒并存
大学生就业难与低端岗位用工荒的悖论:一方面,1222万应届生面临激烈竞争,如中核集团校招出现119万份简历竞聘1730个岗位,竞争比高达700:12;
另一方面,餐饮、服务业等低端岗位却出现“用工荒”,某餐饮集团部分门店服务员缺口达50%。
岗位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错配:传统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培训等行业岗位负增长,而新兴产业岗位供给有限,难以吸纳庞大毕业生群体。企业更倾向招聘有经验的“即战力”,将应届生视为“风险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的群体。
低端岗位吸引力下降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多,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电子厂、外卖、滴滴等行业提供了更优选择(如外卖员月薪可达6-7千),人们不再为生存被迫从事“低声下气、无成长空间”的端盘子等工作。
底层就业的价值困境:尊严与现实的博弈
从生存需求到尊严需求的转变:过去20年,底层劳动力为温饱选择端盘子、流水线等工作,支撑了经济腾飞;如今农村“家家小楼、户户有车”,就业者更注重工作的尊严感与发展空间,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牧羊思维”与个体价值的冲突:部分专家将大学生不愿从事低端工作归咎于“眼高手低”,忽视了人对“有意义、有成长、有保障”工作的合理追求。西欧北欧国家通过高薪资(如管道工收入超白领)和消除职业歧视,实现了低端岗位的供需平衡。
学历贬值下的“集体高攀”困境:大学生群体“文凭更高、技能更杂、简历更精美”,却因岗位有限陷入内卷。“本科即就业”的传统路径瓦解,考研、考公成为“延迟就业”的无奈选择,但这进一步加剧了未来的就业压力。
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与社会影响
人口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叠加冲击:2025年应届生规模达1222万,未来数年将增至1600万峰值,而中年职场人经验优势、企业成本控制需求进一步挤压应届生空间。
政策应对的局限性:尽管国家推出企业免税、应届生补贴、失业低保、乡村振兴等措施,但民营企业对应届生吸引力不足(仅12%应届生愿进入民企),新兴产业吸纳能力有限。
微观个体的生存压力:预计2025年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低于55%,超500万毕业生面临失业风险。长期失业可能导致年轻人“社会心态缺失”,加剧对社会和企业的恐惧,削弱社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