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会在90秒内决定点什么。示意图(路透)
没有什么比在餐厅用餐后感觉自己被“坑”了,更令人恼火的事了。不是想扫兴,但事实是,许多餐厅确实会透过一些精心设计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套路”顾客。
你可能平时是个果断的人,但一打开菜单却犹豫不决,这其实背后有心理学的原因。
根据雅虎新闻网(Yahoo)报导,优惠网站Proxy Coupons的执行长 Fred Harrington表示,“大多数人会在90秒内决定点什么。餐厅非常清楚这一点,于是会特别设计菜单,来诱导你快速做决定。”
下次走进餐厅,不妨多留心这些潜藏的“红旗”提示。
菜单没有价格
像是菜单上没标价格,很多人可能觉得“没写应该无妨吧”,但实际上,这往往是餐厅(特别是高级餐厅)刻意为之的策略。即使有标价,价格也通常被刻意放在不显眼的位置。
南加州大学(USC)讲师Jason Buhle博士接受Delish访问时指出,“餐厅的目标是让顾客先看到食物,再看到价格。常见的做法是,把菜名写在前面,价格悄悄藏在后头。”
天价菜色
另一个让账单悄悄变高的策略,是在菜单中加入一两道“天价”菜色,用来拉高整体价格感知。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Harrington表示,这招非常管用。
你是否曾经看着菜单心想,“哇,这听起来超好吃!”这种反应,其实早就在餐厅的设计预期之中。
Harrington说,“菜名越具描述性,顾客会觉得它的价值越高。关键不在于你吃进嘴里的是什么,而在于它听起来是什么。”
怀旧感
餐厅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你点更多、账单更高。除了华丽词藻堆砌的菜名,餐厅也会利用“怀旧感”来撩动你的情绪。
全球餐饮顾问公司Aaron Allen& Associates表示,“经过巧妙设计的菜品描述,可以让任何一道菜都承载一种难以抗拒的情感共鸣。”但他们也提醒,“顾客要当心,你快要点的那块看似温馨的‘奶奶的苹果派’,说不定早已在冷冻库里躺了数个月。”
半满小费罐
还有一个常见的小心机,是放在收银台旁、看起来已经“半满”的小费罐。
创作者Basia(@everupmarketing)指出,餐厅员工经常会先自己往罐里放钱,营造出“大家都有给”的社交压力,让顾客更容易掏钱。
自来水还是气泡水
她还提到另一个微妙的陷阱,当服务生问你“要自来水还是气泡水”时,实际上是在引导你选择价格较高的选项。
餐厅音乐
还有一招你可能没想到,餐厅播放的音乐节奏。
Basia解释,“当餐厅客人不多时,会放节奏较慢的音乐,让人坐得久一些;当人潮拥挤时,则播放节奏较快的音乐,加快翻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