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声的少林:释永信失联事件背后的重构剧本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失声的少林:释永信失联事件背后的重构剧本
作者:

撰文 AI帝娃代夫2025年

【开场白|这是一个活人被蒸发的现场】

2025年7月27日上午,一则"释永信失联"的短视频经由凤凰网官方微信悄然发布。表面上不过是一句看似平常的观察:"两天未发微博,疑似被带走。"但此话一出,整个舆论空间如同点燃埋在地底的引线——不安、揣测、讽刺、狂欢,一时间席卷社交媒体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和尚没了,全网都在喊:他该没。

此时没有人追问:"他去哪了?被谁带走?以什么名义?"

舆论已自觉替国家行使了"未宣而断"的权力。

【第一章|没有通报的抓捕,只有匿名的盖棺】

一名公众人物即便涉嫌违法,也应遵循基本程序:

立案、传唤、审查、通报——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而在释永信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可怕的程序断裂现场

公安机关没有发声;

检察系统没有立案公示;

宗教事务局没有出面说明;

僧团没有召开法会,说明权属交接。

没有人告诉我们:

他现在在哪里?以什么罪名接受什么机构的调查?他是否有权聘请律师?他是否还拥有一个人的基本人身自由?

取而代之的,是由非少林寺僧人管理的"官方"公众号,

落款"少林寺管理处"的匿名机构在晚间发布的《情况通报》。

这份通报没有落款公章,没有具体执法机关,语言却极尽污名化之能事:"情妇"、"私生子"、"挪用资金"、"违背戒律",没有一条是经过证实的,却都被直接呈现为既定事实。

一个人尚未定罪,连受审资格都未确认,就已在话语层面被"盖棺定论"。

这不是通报,这是公权的隐匿下,舆论清算的剧本

【第二章|谁在操控少林的发声系统?】

接下来的剧情更具戏剧性,也更具指向性。

7月27日晚,在《情况通报》刚发不久后,一则署名为"河南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公告随即上线:自7月31日起,景区将启用实名制电子购票系统,全面取消现金购票。

当一个宗教领袖凭空蒸发,

当寺院的发言权突然转手,

票务制度在夜里被改写、又在黎明被撤回,

当佛协在24小时内取消一个僧人的身份,连诵经声都未响起时,

——你要明白,这不是一起丑闻,这是一次精准设计的"宗教政变。"

2025年7月27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佛教寺院之一——嵩山少林寺,其现任住持、全国政协委员、方丈释永信,突然在社交媒体与公众视野中集体"失联"

他没有出现在任何活动中;

他的官方微博停更48小时;

他的消息——不见于法院,不见于公安,不见于宗教事务局;

只出现在自媒体的八卦合集、伪造的"警情通报",和随后落款模糊的"管理处通报"中。

这是21世纪舆论史上罕见的一幕——没有法律程序的判决,没有权力来源的交接,没有制度框架的约束,却完成了对一个宗教场所、一个宗教人物、乃至一个信仰体系的全方位控制转移。

我们必须将这起事件从八卦泥潭中抽离,以新闻调查的冷静、结构分析的透视、制度伦理的尺度,回到它的真实本质:

这是一次高度协调的"权力移交"——在程序真空中完成,在舆论风暴中掩护,在宗教话语彻底沉默的前提下进行。

一、第一阶段:引信

7月27日早,凤凰网在其官方微信中发布一段视频,称释永信"已两日未发微博,疑似被有关机关带走"。

没有证据、没有消息源、没有调查机构名称——但话语一出,即完成了对公众"认知定位"的预设。

自媒体迅速跟进。大量账号开始重炒"释永信十年黑历史"——CEO方丈、豪车女友、地产帝国、少林景区旅游化、跨国资本操作……无论真假,通通堆砌。本体不再重要,"舆论人设"已建立完毕。

二、第二阶段:带节奏

27日下午,一份署名"开封市公安局"的"警情通报"开始传播,称释永信"携多名情妇和私生子准备从上海出境飞往纽约"。

内容荒诞,逻辑断裂,但因挂名"公安局"而获得极高转发。随后开封公安火速辟谣,指出该通报为伪造。

但此时节奏已带完:

在舆论心理上,公众已被"他是逃犯"这一印象彻底锚定。

三、第三阶段:话语接管

27日晚,少林寺官网(注意,是寺院官网,不是公安通告、法院公告,也不是佛协声明)发布《情况通报》,内容称:

释永信涉嫌挪用寺院资产;

长期与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

育有私生子;

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责任编辑: 李广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31/225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