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诒和|悲回风:追记我的老师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政党 > 正文
章诒和|悲回风:追记我的老师
作者:

吴先生叫了起来:哦!公主,从前的公主。

三个人都笑了。

进了狭小的客厅,简老师让我随便翻翻报纸杂志,自己跑到简易厨房煮面。我要帮忙,她不让,说:一碗挂面,有什么可帮的?

说的也是,我就等着吃现成的吧。不一会儿,午饭来了:一碗素汤面,一个煎鸡蛋。汤面上里撒着绿绿的葱花,煎蛋上浇着淡淡的酱油,一切都很简单,好似秋阳,明亮又温暖。

好吃。我大口大口地吃着,香气从面条与面条之间的缝隙里飘溢出来。

简老师不说话,脸上挂着笑。她不必说话,也无需说话她接纳了我,不以政治明晦判断人的高下,不以思想倾向决定人的亲疏。

吃饭的时候,还见到串门的钟灵先生。我挺纳闷:在这个四合院里,怎么净是些美术家?简老师告诉我,这所宅院原来是座私家花园,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宿舍,她的丈夫在全国美协机关工作。难怪!

从1978年之后的许多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提着个录音机,给大大小小的会议做记录。重要的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和中国戏曲学术会议,我都是和简老师一起干活儿,白天听会,晚上写简报,有时还同宿一室。简报是一种比报纸的寿命还要短、比杂志的价值还要低的东西,简老师绝不因其短命质低而草率敷衍。革命要求奉献,也要求激情,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是交代下来的工作,她一律全身心投入,从不想这项任务有多大的意义,也不问自己从中能获得什么?记得有一天,轮到她整理简报,刚好当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两部参考片,所谓参考片,就是欧美电影。在那个尚未真正改革、开放的阶段,看参考片是最大的诱惑与享受。同事之间可以为一张入场券打破头。

我劝简老师:你先看电影,回来再写也不迟,不会误事的,充其量熬个夜呗。

她摇摇头,说工作要紧,不去看了。等我返回招待所,已是子夜时分。推开房门,见她坐在写字台前,双眉紧蹙。一手持烟,一手握笔,而稿纸上没写几行。

我轻轻地叫了声:简老师。

她抬起头,一边把烟掐灭,一边说:诒和,你快睡吧,就别管我了。

我说:干嘛这样认真!选摘几个人发言,用简单几句话串起来就行了,又不是做文章。

面带倦色的她,苦笑道:看来我的名字改坏了(1949年前她叫盛德),简慧,简慧,干的就是简报会议,命中注定。

我大笑。如此自嘲,让我生出敬重:她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是用近乎伟大的精神做近乎无用的工作,但她还是无条件地接受,且不问得失。这就是由时代规范出来的中国牌知识分子。

不承想,看参考片也让简老师遭遇难堪。在一次国际性的戏曲学术研讨会议上,她是简报组组长,我和另一个毕业没多久的女硕士生是组员。有一天在电影资料馆放映两部非常有名的美国电影,拿到票后,个个欣喜若狂。而那天负责写简报是女硕士。晚饭后,女硕士换好衣服准备去小西天(中国电影资料馆所在),简老师一旁轻言道:小,今天该你写简报,就别去看电影了。

小听了,不说一句,面孔因愤怒而通红,像一头关押在铁笼的狮子,在房间里转来转去。简老师见状,为避免难堪,赶忙说了声要上厕所,扯了节卫生纸,出了房间。

前脚刚走,后脚就是骂声:你是我的老师吗!你管得着我吗?她妈的,什么东西!说着,一把将简老师床铺上的被子扯到地下。之后扬长而去,有一支脚还踩在被子上。

简老师进门,眼眶充塞着泪水,手里攥着卫生纸。显然,她没有去卫生间,而是躲在门外听那叫骂。我怀里抱着被子,说不出一句,只恨自己笨嘴拙舌,无法安慰和消解简老师的悲伤。牛马般工作,土地般奉献,到她这一代终止了。下一茬儿、再下一茬儿,他们的生活目标很明确:只为自己而活,只为自己的利益工作,为此不惜一切,老师算什么东西!统统她妈的。

现在研究戏曲,听点课,看点戏,再读些专业书,就算出师了,也能大块文章,也能口若悬河,但是说的写的往往是名词去、概念来,或堆砌材料或引经据典,大多从理论到理论,美其名曰:从文化角度总体把握。其实,从事戏曲研究,了解艺人、掌握剧种、熟悉声腔、懂得舞台,是第一位的,绝对是第一位的!哪怕你是研究戏曲史的,曲牌联套都不大懂,怎能读透《牡丹亭》?记得当年张庚先生对我们这些学生不止一次地说过:想研究戏曲吗?建议你们从了解艺人开始。道理很简单,因为研究艺人,势必要涉及剧种,剧目,表演,声腔,音韵,舞台,服饰,只有懂得这一套,才算是进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本体。要不然,你就永远是个门外汉。即使成了硕士博士专家教授,著作等身,头衔多多,那也是外行。

简老师从1978年起,一直到1984年,一趟一趟地去上海采访沪剧头牌女演员丁是娥女士,又用很长的时间写出一本《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书是二人的合作,它全面记述了沪剧艺人创作、表演以及沪剧的发展衍变。书中最出色的部分是对丁是娥舞台形象的阐释,记录了她在几个经典剧目中的艺术经验和表演特征。有分析,有归结。单是《芦荡火种斗智》一折里对草帽与茶壶细节的解析,就有数千字之多。这让我打心眼儿里佩服,如今没人干这种蠢事了。戏剧家吴祖光先生看了文稿,很欣赏,赞道:书中谈论创作典型人物的体会是具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责任编辑: 李广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501/221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