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叡人《福尔摩沙意识形态》中文版序言、内容简介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吴叡人《福尔摩沙意识形态》中文版序言、内容简介

福尔摩沙意识形态:东方式殖民主义与台湾民族主义的兴起1895-1945

The Formosan Ideology: Orie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1895-1945

作者:吴叡人

原文作者: Rwei-Ren WU

译者:胡宗香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21

ISBN:9786267478356

———————————————————

内容简介

既然做不了中国人和日本人,那让我们做台湾人吧。

十九世纪尾声,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入列帝国主义下追寻自我的弱小民族成员。

“成为台湾人”或“福尔摩沙意识形态”的萌芽,本身是一个二十世纪的政治问题

文化问题与历史问题。

是台湾史,更是日本史、东亚史与世界史,本书是政治学者吴叡人漫长思想越境之旅的结晶。

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过后,成为清帝国一省不过十年的台湾,割让给正崛起的东方帝国日本,成为殖民地。这个积极寻找自身民族的新兴帝国,以它不同于西方帝国的殖民模式,既主张与冲绳、北海道、台湾、朝鲜等边陲同文同种,企图同化,但同时又迟迟不承认边陲之民为完整的“日本人”,这种既吸纳又排除的差序式吸收(differential incorporation),使台湾住民以殖民地为边界,共同承受遭歧视的命运,意外使殖民空间成为民族空间,并在“成为日本人”的重重挫败之中,激发出台湾民族主义的想像与意识形态,在一九二○年代喊出“台湾非是台湾人的台湾不可”。

本书作者吴叡人试图回答,“做台湾人”这个一开始不具政治意义的选择,为何会出现在台湾?多数为汉族裔的台湾人,为何在漫长的反殖民斗争中,萌生的是福尔摩沙意识形态,不是回归中国,而是自治、民族自决、现代性?作者不仅剖析日本帝国政治菁英同化论与反同化论的激辩,内地延长主义的延迟与落实,并以东方式殖民主义(oriental colonialism)命名,阐述台湾民族主义起源的特殊条件。另一方面,本书以极大篇幅描绘,台湾第一代知识人在以同化换取权利失败后,继而进行反同化的六三法撤废论争,并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三四年展开漫长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转向自治的呼求,作者极其精采地解读林呈禄所撰写的三份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文书,运动最终虽然宣告失败,但台湾特殊性与弱小民族的图像开始浮现。

台湾民族主义的特殊性正在于此:先是政治民族主义的确立,而后才发展出文化民族主义。何为台湾特殊的历史与文化?正是一九三○年代初,台湾政治菁英面临路线分裂与日本政权的政治整肃后,撤出政治战场,以乡土文学论战为起点,开始借用文学、艺术、民俗、语言学与哲学的形式,逐步发展出台湾人的“民族文化”论述。在吴叡人笔下,“台湾人”成为民族,是一个充满偶然、机遇、挫败但也是知识人抵抗不懈的故事。

本书在“奥林帕斯山顶”的视野下,以比较的角度,带领读者眺望殖民地民族主义诞生的历史,除了比较日本帝国与欧洲帝国的模式,也比较日本帝国不同时间的殖民地冲绳、北海道、桦太、台湾、朝鲜之间的差异,最终则检视与回应诸多民族主义理论。本书的起点,或许是为了证明台湾存在,但其结果是宽阔的全球史思想结晶。

回响与评论

本书卷首的〈致谢〉部分,引用了汤玛斯.曼的《魔山》。……显然,作者将自己在芝加哥大学皓首穷经的经院时光,喻为汉斯在疗养院中的精神漂泊。这段文字,因而为读者镂刻了一种决志,叙说作者放弃养尊处优的学院岁月、并以一个全方位型知识分子之姿,勇赴民族主义战场的心路历程。

本书同时也记录了:当作者意识到自身“双重边陲”宿命之后,为求脱困,如何上穷碧落下黄泉、苦心孤诣寻索通往解放之路的普遍性。易言之,这也可谓是他将芝加哥大学的个人求道史,与台湾前辈知识分子在殖民统治下、为自由与解放而抗争的历史相互印证启发,最终发现的脱困之道。──梅森直之日文版译后记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博客来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409/220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