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来:“极左”已成中国社会特大公害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周少来:“极左”已成中国社会特大公害
作者:

2017年,西方各国"极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势力的崛起,以及由此激发的民粹主义情绪和激进言论的泛滥,更加刺激了中国"激进左派"的道德激情和"言论扩张"。国内"激进左派"的理论逻辑是往往把政策性和体制性的技术改革问题,转化为"底层民众受阶级压迫剥削"的"阶级斗争问题",煽动和刺激"底层民众"的积怨和积愤,并一贯把自己"打扮"成"工农大众"的利益代言人。甚至不惜倡言"阶级阶层革命",运用"文化大革命的不断革命理论",为其民粹化言论和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极右翼民粹主义",当前中国的民粹主义,更多地表现为"极左翼民粹主义","激进左派"言论与激进民粹主义有着"观点契合的私通暗道",俨然成为中国民粹主义和民粹化行为的"理论底色"。这在大量"网络民粹主义"的非理性言论中,有极其明显的表现和佐证。底层民众组织化的"理论代言"

民众的组织化,是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组织基础,是民主社会成长和成熟的组织表现,也是民众意见表达和利益聚合的组织中介。法治化、制度化正常规范的民众组织是社会矛盾和民众纠纷的中间缓冲器,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节与和谐,也是民主法治社会的自治基础。但"激进左派"的民众组织化取向,存在着理论动员和组织延伸的"逻辑陷阱"。不同于"老左派"之间的政策取向的"政策同盟",也不同于"新左派"之间的学术取向的"学术同盟","激进左派"既无权力资源、也无学术资源可以"依凭",只有把其理论指向和现实指向"下沉下移"。借力于底层民众,动员于底层民众。这既与"激进左派"的底层民众代言人的身份定位相一致,也与其集聚民众力量向各方施压博弈的政治主张相一致,更是其激进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现实指向的"逻辑延伸"。近年来,"激进左派"代表人物,频频"深入学校、深入企业、深入基层",通过各种学术论坛、宣讲报告和群众集会等方式,宣讲其反官僚、反资本、反精英以及反美反日等极端言论。2017年,"激进左派"更是利用毛泽东诞辰124周年之际,深入湖南、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等地,宣传其一些极端激进的"极左言论"。"激进左派"期冀通过其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言论,把底层民众组织化,形成可以随时动员起来的组织化力量,随时可以发动"阶级革命"。"激进左派"的组织化现实指向,主要针对青年大学生、国有企业失业工人和城市农民工,这是现代城市化生活中最无力和最缺乏组织的庞大群体。这些人群为"激进左派"的组织化指向提供了极其丰厚的社会土壤和阶层支持基础,其中潜藏着"激进左派"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某些"历史合理性",也是我们绝不可轻视其影响及潜能的根本原因。可以预见,如果失业就业的生活压力持续加大、贫富差距长期客观存在,"激进左派"的民粹主义言论的煽动会更有"市场",其底层民众组织化"理论代言"的角色和功能会更加凸显。当然,"激进左派"有其发声发言的宪法权利和自由,其"同情"底层民众并为其"代言"的价值取向,也值得社会予以理解和尊重,其刺耳的言论和主张对政学两界也有其警示价值。

但是,"激进左派"言论,存在严重的学理缺陷和"极化思维",其理论推演中存在多重"逻辑缺陷",其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刺激底层民众的现实指向,其随意诋毁学术对手主张为"汉奸言论",其肆意挤压自由、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其对学术规范和制度规则的蛮横冲撞,日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公害"。而这一切,对于正在民主法治构建征途中的中国社会,是值得警惕和防范的"变异"趋向。

——人民论坛网网友推荐

责任编辑: 李广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027/212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