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激进左派"何以激进的根本所在:似乎越激进,越能聚合民众力量,越能相抗于权力资源或知识资源;似乎越激进,越能覆盖并替代"老左、新左",越能成为执掌"左翼"大旗的唯一旗手。随着"老左派"的日趋"老化"和"退场",也随着"新左派"的日趋"回归学院和沉寂","激进左派"便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声可能,并日益成为时常泛起的"公害"。极端民族主义的"理论动员"民族主义是一种古老根深的自然情感,是一种本能地对自身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也是民族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民族主义如果走向极端非理性,趋向盲目排外封闭,甚至走向对外扩张、推行民族沙文主义,则民族主义的"正能量"可能畸变为"民族灾难"。历史上各次世界大战中涌现的极端民族主义的"畸变公害",殷鉴不远,不乏其例。2017年中国周边局势时有趋紧,"朝鲜半岛危机"几近滑向战争边缘,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猖狂潜行,美国特朗普更是宣布中国为"竞争对手"。加之国内经济增速的趋缓平稳和结构性调整,"农民工返乡潮"及其"下岗失业"人员的隐性增大,似乎都给"激进左派"提供了"事实凭据"和"理论借口"。"激进左派"似乎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其强烈的排外反美、反对资本主义化,甚至质疑"全面改革开放",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演说空间"。"激进左派"一贯以代表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自居,自行占据"道德制高点",以"冷战思维"研判国际局势和世界走向,枉顾日益紧密的国家合作和国际交流。他们往往简单粗暴地把整个国际力量化分为"敌我阵营",以"极化思维"和"暴烈语言",进行"阶级斗争式"的大批判,以期影响和施压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台方略。
在一些主流媒体和网络论坛中,"激进左派"甚至倡言"中美必有一战""分分钟横扫台湾"等极端战争言论。此种看似"极端爱国的狂热民族主义"言论,实则是无视国际交往的"竞争与合作规则",枉顾世界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复杂互利,只是以简单"黑白二分"的"极化思维",刺激和动员极端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以往的"抵制日货"的狂热运动中,在疯狂打砸和伤及人命的非理性行为中,也可看到"激进左派"的理论逻辑所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激进左派"的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的肆意泛滥,在网络空间中更是无限放大传播,有了"激进左派"与"激进网民"的"上下加热","激进左派"具有了极其强大的"激进宣示"和"战略宣示"功效。如果任其"无底线"泛滥,极有可能引起国内外各界的"战略误判"和"政策误读"。
民粹主义的"理论底色"
中国近年来民粹主义的日渐泛起,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根源。社会结构的变迁,阶级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相对扩大,底层民众就业和生活压力的增加,都为民粹主义思潮泛起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土壤和"民意基础"。但中国出现的民粹化现象及其问题,是一定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发展中问题",需要不断地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健全民意表达渠道等"技术性手段"来解决。正是在这一急剧转型和结构性调整的过渡期,不断产生并时有积压的"民生问题"和"民主问题",为"激进左派"的民粹化主张,提供了一定的"言说依据"和"话语空间"。这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土壤和"民意基础"问题,并且这"一系列问题"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一次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