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出身论》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家庭出身问题是长期以来严重的问题。”就是这样一句平实的陈述,遇罗克便把批评的锋芒不只局限于文革初期的那副对联,而且直截了当地指向当时的阶级路线。顺便一提,自陈伯达批判对联是血统论后,很多人也称其为血统论。但从理论上讲,对联的内容并不是血统论,因为它强调的不是先天的生物性遗传,而是强调后天的社会影响。在展开批评时,遇罗克先从分析对联入手,指出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大于家庭影响,这就驳倒了“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基本如此”。
接下来,作者着重讨论了“重在表现”问题,指出家庭出身和本人的阶级成分完全不是一回事,写道:“请问:出身不好,表现好,是不是可以抹杀人家的成绩?出身好,表现不好,是不是可以掩饰人家的缺点?出身不好,表现不好,是不是要罪加一等?出身好,表现好,是不是要夸大优点?难道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吗?”
作者进一步指出:“既看出身,也看表现”,实际上不免要滑到“只看出身,不看表现”的泥坑里去。出身多么容易看,要看表现是何等麻烦;一般人图省事,也是图保险,自然倾向于重出身,轻表现,或者干脆只看出身,不看表现。
另外,针对把出身歧视说成是“考验”人的革命高调,作者反驳道:“收起你的考验吧……忘记了马克思的话吗?‘要求不幸者是完美无缺的’,那是多么不道德!”《出身论》还反驳了如下一种观点——“你们的爸爸压迫过我们的爸爸,所以我们现在对你们不客气!”这种观点极少见之于公开的文字,可却是许多出身歧视论者心照不宣的深层意识。作者特意挑明,从而把对方置于尴尬的境地。最后,文章号召“受压抑最深的青年”,“一切受反动势力迫害的革命青年”起来战斗,“胜利必将属于你们”。
《出身论》文辞风格清新文雅,在当年那种环境下堪称奇迹。和昔日名噪一时的各种雄文大作相比,仅从文风着眼,《出身论》也是鹤立鸡群。那时盛行的文风是浮夸、霸道、粗率、武断,唯《出身论》出淤泥而不染,朴素、平和、细致、缜密。
《出身论》的署名是“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既不是什么兵团、公社、战斗队、战斗组,也不叫“革命”、“造反”、“东方红”、“井冈山”,在当时别具一格。《出身论》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它的论点,更在于它的论证。文革中多的是以论点尖锐大胆著称的文章,遗憾的是,这些文章的论证大都粗疏单薄,乏善可陈。《出身论》则不然,它论证有力,且逻辑严谨,措辞准确,不但支持了作者的论点,也给读者更广泛的联想和启示。
然而,很快就从北京传来消息。1967年4月1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在接见首都中学红代会代表时发表讲话,批评《出身论》是大毒草。戚本禹说:“《出身论》是让人们不要阶级成分,否认阶级观点,用一种客观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的观点攻击社会主义,它实际上是宣扬彭真那一套,煽动青年反党。”
此前,我一直坚信,《出身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无懈可击。读到戚本禹的讲话,我既反感又恐惧。戚本禹说“《出身论》是让人们不要阶级成分”,这一望而知就是在混淆家庭出身与本人阶级成分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出身论》早就讲得一清二楚。在戚本禹的讲话中,唯一令我困惑的是“客观主义”这个哲学概念。过去我们被教育说主观主义不对,怎么客观主义也不对呢?我很快就明白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戚本禹是间接地宣告:“我们共产党就是不会对我们的子女和黑五类的子女一视同仁,我们就是拒绝公平,我们就是要歧视你们黑五类子女。你不服吗?你不满吗?那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如前所说,从理论上讲,对联并不是血统论。但实际上,共产党的阶级路线就是血统论:对“敌人”的子女搞株连,给自家的孩子以特权。
1968年1月5日,当时正在撰写《工资论》的遇罗克被抄家和逮捕。此后两年中经过80多次“预审”,遇罗克被指控:“一九六三年以来,遇犯散布大量反动言论,书写数万字的反动信件、诗词和日记,恶毒地诬蔑诽谤无产阶级司令部;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书写反动文章十余篇,印发全国各地,大造反革命舆论;还网罗本市与外地的反坏分子十余人,阴谋进行暗杀活动(这一条当然是无中生有——笔者注),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遇犯在押期间,反革命气焰仍很嚣张。”
197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3月5日,在北京市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公判大会上,遇罗克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宣判死刑,立即执行,随后遭枪决,尚未满28岁。
《中学文革报》成员聚会。
3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死,10月6日,四人帮被抓。1978至1979年,北京兴起民主墙运动。民间刊物《四五论坛》、《今天》和《沃土》等率先发文纪念遇罗克。1979年11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下文为遇罗克平反。第二年夏天,官方刊物《新时期》和《光明日报》发表了关于遇罗克的长篇报导,称遇罗克为“逆风恶浪中的雄鹰”、“思想解放的先驱”、“划破夜幕的陨星”。
我始终相信,遇罗克被杀害,是因为他那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以及造成的巨大影响,引起了专制者发自内心的恐慌。那么是谁下令杀害遇罗克?作为研究者,本人多年来都在寻找答案。据友人Y君说,吴德(时任北京市革委会主任)之子曾亲口告诉他,是周恩来下令杀害遇罗克的。周恩来说:“这样的人不杀,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