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80周年纪念。讲述南京大屠杀、改编抗日战争期间真人真事的大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不久,已火速累积超过20亿人民币票房,当然也引起外界舆论上众声喧哗。抗日题材接下来还有《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731》等等。
抗日题材自然是会引起保家卫国、忆苦思甜的爱国热情,但也自然会引发大量仇日言论,这民情却不是官方完全能够精准控制的东西。尤其是近年发生多宗中国人伤害日本人事件。包括深圳日本人学校学生遇害事件(2024)、苏州新地中心公车站持刀袭击事件(2024)、苏州6‧24日本人遇袭事件(2024),都不知是否破窗效应。近日苏州市又出现疑似攻击事件,一名日本公民在地铁站内,被“身份不明袭击者”用疑似石块击中送院,事件被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消息证实,伤者没有生命危险。中方消息则指疑犯已被控制。
同期,中国驻日大使馆通报,指有两名中国男子在日本东京遭遇暴力袭击,伤势严重。四名持持不明武器的疑犯事后逃离现场,目前尚未被抓获。对中日双方来说,都是多事之秋。
中日之间民间气氛越来越敏感,所以网民会讨论像《南京照相馆》一样的电影,是否适宜小朋友观看?有新闻报道,有中国小朋友看完电影之后,简直是吓坏,有emotional damage。有人则非常义愤填膺,“明白到原来日本人是这么坏”,并在镜头面前将日本商家出的游戏玩具毁坏以明志。有人忧虑这是又一波大型的仇恨渲染,会对未成年人有不良精神影响。
有成年网民观后拍片表示,不建议带小朋友观看这部电影,因为不希望下一代“被困在民族主义的狭隘和封闭中,变成一个内心充满了仇恨和偏见的人”。香港方面则是9月4号上映。中国网民会讨论小朋友应否看的问题,就反映了当地特殊国情:因为中国电影院作品不分级。中国电影院目前没有实施电影分级制度。你 Google这关键词的话,早至2014年,中国导演贾樟柯接受外媒访问时已呼吁,中国应该尽早实行电影分级制。现在都2025年了。
以香港来说就不会有“小朋友应否看”的问题,香港电影分级制度(Hong Kong Motion Picture Rating System)制订于1988年,有法例和罚则。自此将香港公映的电影分为“I级”、“IIA级”、“IIB级”以及“III级”。理论上儿童只可以看“I级”电影,官方定义为“适合任何年龄人士观看,没有任何暴力、色情、不雅用语、恐怖或惊吓成分”的作品,“IIA级”作品已经明文标示实为“儿童不宜”。
这种分开儿童的制度,令90年代香港电影圈开发了不少专门吸引成人观众的大电影,不管是软色情、暴力或者黑暗题材,都因应新的分级制度而生,90年代这些异色经典大行其道。《南京照相馆》会忠实还原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在电检的标准下,大概至少也合符儿童不宜,或者“IIB级”。
本年年初,在中国市场意外大热的本土动画电影《哪吒2》,在很多地方也被塑造成一次爱国精神洗礼活动。电影也紧照着匆匆引入香港市场,当时分级为“I级”,也引起一些四议,有网民觉得电影有很多暴力,剧情打得飞起,甚至有哪吒撒尿恶作剧之类,已达儿童不宜标准,但还是被分为普适的 I级电影,质疑对爱国人士热捧的指定作品特事特办。不过《哪吒》的确一定比《南京照相馆》来得合家欢。
有中国网民观后表示,不建议带小朋友看《南京照相馆》,因为不希望下一代“被困在民族主义的狭隘和封闭中,变成一个内心充满了仇恨和偏见的人”。(维基百科)
有一些中国朋友跟我分享过,他小时候就曾在地方电视台上看过港片《力王》处决典狱长的画面,这部片其实也被不少人引为童年恶梦,但随意就可以看到,因为当地对儿童不宜的内容,就没有那么严格的分级或限制。
盲目的爱国主义信息有害,但成年人一般会有两面性格,也有现实利害,并不一定全盘相信。深圳日本人学校学童出事之后,很多“老深圳”出来受访表示抱歉和羞愧,他们表示没忘记当初深圳发展起来,当代日本人和日资都出了很多力。他们懂得日本人也分很多种。
然而这些对爱国影像和叙事,小孩子的心灵可能是没什么抵受力,搞不好今天的“毋忘历史”仪式,对下一代是早早种下魔咒,为下一代的战争做思想准备。
※作者卢思达为香港评论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