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的权利
经常乘坐国内航班出差的夏洁曾对空乘有一个观察:候机时,化了妆的空姐踩着高跟鞋行色匆匆,上了飞机又穿着裙子和丝袜忙前忙后。相比之下,始终身着裤装的空少们要显得更从容。
最初,她没细想这件事,直到后来频繁地飞国外,在国际航班上见到了很多并不算年轻、妆容也没那么精致的女乘务员。有一次,她在美联航上来月经,给她送卫生巾和止痛药的女乘务员已经头发花白。这让她想到,在服务乘客或处理其他工作时,化妆、裙子和高跟鞋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后来再坐国内航班时,她尝试询问空姐穿着制服的体验,可能是因为身处工作场合,对方嘴上没有多说什么,但给了她一个“你懂的眼神。夏洁想替她们发声,却发现在社交媒体上,一些有相同想法的姐妹已经行动起来了:她们会在飞机上要意见卡,写下“取消高跟鞋、给空姐提供裤装、不再强制化妆”等建议,请空乘递交航司。
夏洁决定效仿,又一次坐飞机时,她问空姐有没有意见卡,对方的第一反应是慌张,她赶忙说不是投诉。拿到卡后,她凭着自己的感受写道,“……女乘务员应有选择穿裤装和不化妆的权利,当然,更不用穿高跟鞋。在工作岗位上,专业性是高于美观性的……如果要求女乘务员着裙装、化妆、穿高跟鞋,那就同样要求男乘务员……”
空姐取回意见卡时,问夏洁“可以看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空姐一边看,一边走回其他空姐身边,递给她们传阅。夏洁瞄到,大家看起来都有些兴奋,还有人把那张卡拿在手里一个劲地晃。过了一会儿,乘务长走过来告诉夏洁,虽然未必有用,但自己一定会把意见卡交给领导。
王佳回想起自己坐的航班,空姐的制服是旗袍风格的连衣裙,不仅短,裙摆侧面还开了叉。她看到她们帮乘客往行李架上放行李时,一抬手,裙子变得更短了,放完之后总要拿手往下拽。看了那些帖子后,王佳再坐飞机时都会问空乘要意见卡。
有很多个“夏洁”和“王佳”在做同样的事,她们写意见卡,然后发帖分享经验,形成一股风潮。她们都不知道谁是第一个动笔的人。当帖子越来越多,发声者们会互相启发,下了飞机的空姐们也开始在评论区里讲述自己的感受,意见卡的写法和内容也在不断迭代。
一开始,意见卡的关注点集中在高跟鞋、丝袜、裙子和化妆上,建议将不适用于空少的要求直接取消。但部分空姐在留言中表示,自己所在航司会配裤装,只是布料没弹性,也不透气,还要求熨烫出裤线,反而没有裙子干活方便且需要花更多时间准备。于是,发声者们调整了话术,将这一项改为“裙装/裤装自主选择权”。大家也都认同,更重要的是“给空姐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为外行,很多人此前没有关注到发型——长时间盘着发包靠在椅背上会造成颈椎不适。在空姐的提示下,“将盘发修改为低马尾”也被写进了意见卡。
还有人提到视角问题,写意见卡要从航司利益出发,这样才更容易引起重视。比如,取消丝袜是因为材质易燃,不利于保障乘客安全;对于改善着装与发型,是为了“减少服装损耗成本”和“减少员工健康赔偿支出”;如果能率先改变,航司会成为国内的行业引领者。为了避免给空姐带来麻烦,大家会在意见卡开头先写一段表扬,表示当天的空乘为自己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
经历了一次次修改的内容被发声者整理成模版,便于其他想发声的女性收藏备用。高三毕业生小昕趁着暑期旅行,按照模版给两家航司写过意见卡。她6岁时第一次跟着家人一起坐飞机,被空姐光鲜亮丽的外表所吸引,从此梦想成为一名空姐,前不久还在志愿中填报了空乘专业。长大后,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最初的憧憬是对这份职业的认知存在刻板印象。
她想,如果能从现在开始推动改变,等到未来真的有机会从业,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第二次写意见卡时,一位空姐主动加了她的微信。对方坦言,前段时间有点厌飞,因为意见卡缓解了很多,觉得“总有一天好日子会来的”。
他们只是拿起发蜡抓一抓头发
在国内各航司的乘务员招聘启事中,关于外貌的那条通常写着“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对空姐来说,这句话会被细化成诸多要求和规定。
于露露长了一张方圆脸,经常被夸气质好,163cm的身高刚好卡在航司要求的底线上。2023年,由于求职不顺,她在大学毕业后报名过一家空乘培训机构。机构老师是来自各航司的资深空乘以及乘务长,会以航司标准进行教学,核心目的在于帮学员通过面试。除了航空理论知识、实操训练和英语,培训重点还包括形象塑造和服务技巧方面的内容,比如化妆、盘发、礼仪等。
老师告诉她们,各航司的妆容规范不同,但不论哪种,都要用三种颜色的眼影进行晕染。同时,口红、腮红要和眼妆色系相匹配。比如,淡粉色眼影配珊瑚色口红,大地色眼影配红棕色口红。另一个重点是睫毛,为了保持长时间卷翘,要把睫毛夹反着夹,数到20秒再松开,然后立刻涂睫毛膏,同样步骤反复三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提起当时的培训,于露露觉得最痛苦的是学习盘发。航司对头发的基本要求是不能有碎发,在此基础上,有些航司会追求高颅顶、发包圆润的效果。盘发时,每步都有小技巧,比如,边梳头发边喷发胶,扎紧马尾后,再少量多次地推高后脑勺的头发……全程要用到多种工具:尖头梳、皮筋、发网、U形夹、一字夹。
刚开始,她每次盘发都要折腾半小时,慢慢能控制在10-15分钟。课后,老师还给她们布置过一个作业:回去盘10遍头发并拍视频记录下来。
培训期间,每个人可以按照目标航司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于露露和同学们每天6点起床,护肤、化妆、盘发,换好衣服——为了最大限度接近空姐的状态被要求穿裙子、丝袜和高跟鞋,再带着化妆包去上课,以便随时整改。到了教室,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仪容仪表的检查,“看妆化得对不对、鞋子擦没擦干净、脖子后面的衣领上有没有粉底等。”
很难想象还有哪份随时会有危险的职业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在外表上。姜晓兰是一位从业19年的离职空姐,在她的印象中,航司对空姐的形象管理越来越严格和细致。有前同事告诉她,在如今的化妆课上,新人空姐被要求每人拥有“化妆刷五把、不同色号的口红三支等,加在一起得有二十几样”。有些新人可能会买平替,但用起来效果不行,如果买的对,“一套下来得两千多”。
正式工作后,空姐要在上班前预留足够的时间做妆发,每个人手速不同,快则20分钟,慢则1小时。空姐贺梅告诉我,登机前,空乘要签到、开航前会,再算上通勤,以7点的航班为例,她3点50就要起床,会在前一晚9点左右躺下酝酿睡意,有时能酝酿到12点。困意之下,时间尤其珍贵,如果不做妆发,她起码能多睡40分钟,也因此总是羡慕空少,“要是头发够短,都不需要用发胶抓,直接刷刷牙、洗洗脸就可以出门上班了。”
起飞前,空乘要接受仪容仪表的检查。贺梅所在公司由乘务长负责,她每次最担心的就是头发。要是当天的乘务长比较严格,发胶就得“往死里喷”,“尽量一根毛都不让它掉下来”。否则就要面对乘务长的责问:“你这个职业形象怎么回事?赶紧用发胶补一下”,大部分情况下,乘务长会给她们一两次整改的机会同时强调,“如果再看到你头发掉下来,就扣分。”扣分意味着扣钱,各航司的标准不同,贺梅所在公司的形象问题对应10到15分,1分20元。除此之外,有些航司还会把空姐叫去办公室和经理谈话,“这样一来就不仅是钱的问题,下班时间也要推迟。”
因为频繁使用发胶,她和很多同事都开始掉发和脱发,早早用上了生发产品,也有人在考虑去植发。
妆容方面,既要达到标准,也要注意在飞行过程中及时补妆,不然等在前方的同样是扣分扣钱。业务还不那么熟练时,贺梅一忙起来,吃饭只剩下5-10分钟,只来得及补个口红,后来熟练了,还能花30秒用粉扑迅速按两下。空姐每次上班的带妆时长都在十几个小时,有些干性皮肤的空姐会带一瓶喷雾,能及时补水。
为了减轻行李负担,贺梅刚开始只带口红和粉饼上班,但后来吃到了教训。有一次,受天气影响,她的航班无法按原计划当天返回,需要在目的地过夜,那天只有一个空姐带着整套化妆品,是贺梅不太熟悉的前辈。她想着其他人应该都去借过了,不好意思再去打扰,干脆没卸妆直接睡觉,第二天带着前一天的妆又飞回去。
当然,以上这些烦恼——按照规定化妆、盘发,买大量化妆品,为了妆发提前起床……这些都是空少无需承受,也无从体会的。贺梅记得,培训时,他们也要一起上化妆课,但大部分时间只是坐着看。直到最后展示环节,老师检查空姐盘发和妆容的学习成果时,他们会拿起发蜡抓一抓头发。
一趟飞行消耗3双丝袜
如果说妆容对身体的伤害没有那么大,那么高跟鞋则是真正可能产生危险的着装要求。
航司通常会发高跟鞋和平底鞋两种鞋,大部分公司规定,空姐只需在进退场时穿高跟鞋,前后加起来在1小时左右,只占整体工作时长的极少部分,但这也意味着,她们要在上班时穿一双鞋,带一双鞋,还会面临一个安全隐患。几位空姐都向我提到,穿着高跟鞋上下机组车和飞机时很容易摔跤,部分舷梯和廊桥走起来并不稳,地面布满了一格格的网眼,大小足够鞋跟卡进去,拎着箱子、背着包的她们,必须走得非常小心。
从业7年的空姐孟莉卡过一次,摔了一跤,事后她在公司系统里提过建议,但没有收到明确反馈。姜晓兰的同事曾因此摔到骨折,被公司当成小概率事件。
登机后,空姐还在换鞋,空少已经开始检查设备了,遇到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比如上一趟航班延误,乘务长担心完不成工作,会让空姐先穿着高跟鞋干活。
而很多航司所谓的平底鞋其实是低跟鞋,也有两三厘米的跟高,透气度和舒适度也有限,长期在工作中穿着后,脚底会磨出厚厚的茧。空乘每年都有一定的积分额度,可以用来兑换制服、鞋子等衣物。空姐马妍和我分享,兑换新鞋时,有经验的空姐都会选大一码的,“走路的时候往后撑一点,也不会掉,要么加个鞋垫,因为工作到后半程,脚会很胀,在鞋里挤得难受。”平时只要有机会坐下,她就忍不住把脚后跟从鞋子里退出来。
结束飞行回到家,为了缓解脚趾疼痛,贺梅常用加了冰块的冷水泡脚,等到没那么疼了再换热水。冬天也一样,否则第二天会觉得走路都吃力。即便如此,她的几个脚趾表面还是长了厚茧,她觉得自己的脚“已经有点看不了了”。
贺梅认为这种疼痛和丝袜的长时间束缚有关,但丝袜带来的苦恼远不止于此。公司发的丝袜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能扒得牢,有些经常掉裆,如果是后者,每隔半小时到一小时就要去厕所提一次,忙到来不及去,就只能任由它那么掉着,时间一长,丝袜会把大腿根内侧磨得生疼。
由于材质脆弱轻薄,丝袜消耗得极快,一不小心就会被刮破、抽丝,座椅上的魔术贴、手上的倒刺,都刮破过贺梅的丝袜。比较严格的乘务长看见会扣分,所以要及时去厕所换新丝袜。
截至目前,她的个人纪录是,一趟飞行消耗了三双丝袜。每次上班,她都会在行李箱里多放两双备着。而每年用积分可兑换的丝袜数量是七十双左右,远不够穿一次扔一次。
到了冬天,仍要求空姐穿裙子的航司,会把丝袜换成黑色连裤袜,但裤袜的厚度远不足以御寒。如何形容那种厚度?几位空姐都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如果是腿上肉多一点的女生,裤袜会隐隐透出肉色。再加上平底鞋是单鞋,同样不御寒。
马妍是90年的,年轻时能扛一扛,最近几年变得非常怕冷,每到冬天,她会偷偷在航司发的连裤袜里面多穿一层,为此,她买过不同种类的裤袜回来试——比如脚部薄、脚踝以上厚的,或是像秋裤一样只到脚踝的。
最终,她找到一种长长的袜套,从脚踝覆盖到大腿根部。唯一缺点是外面套上公司发的连裤袜后,袜套会在脚踝处透出一道印子,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来。除了多穿一层袜套,她还会使用热水袋。作为乘务长,她的座位靠近登机口,飞到温度很低的地方时,“虽然不可能漏风,但感觉就像是漏风。”在社交平台上刷到大家写的意见卡,她想,要是像空少一样冬天能穿裤子“那简直太美了”,“要在里面穿毛裤。”
相比高跟鞋、丝袜,裙裤装的选择在空姐群体中存在分歧。各航司的制服样式不同,有连衣裙和半裙之分,宽松度和长度也有区别。从几位空姐的讲述来看,判断裙子是否舒适和方便的一项重要标准,是蹲下时的状态,比如用不用担心走光。
贺梅近期飞过的一次航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颠簸,当时她正在给乘客发餐,只能在狭长的过道中间蹲下,要同时兼顾好几件事:蹲下后裙子会往上缩,她得夹紧双腿侧着身;为了不让餐车撞到过道两侧的乘客,她还要抓住餐车;而相比真正的平底鞋,低跟鞋在颠簸中很难保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不敢做出太夸张的面部表情,怕乘客感到不安。
既然遇到危险时要脱掉,为什么一开始要穿?
结业后,于露露拿到了一张高级礼仪培训师资格证,但放弃了做空姐的念头,因为“太折磨人了。”也有老师在课上建议英语好的同学尝试去外航,“有的公司甚至能穿运动服。”
在国外航司,这也是革新的结果。20世纪20年代,飞机用于客运早期,很多人对其安全性不放心,敢于选择飞机的少数乘客也经常因颠簸而晕机、恐慌……为了让他们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保持情绪稳定,航司设置了乘务员的岗位,考虑到其繁重和危险,最初只招募男性。
1930年,一位名叫艾伦·丘奇的护士改变了这一切。她从小被飞行吸引,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驾驶证,却在应聘波音公司飞行员时遭到了拒绝,但她没有直接放弃,而是建议航司雇佣护士作为乘务员,她认为前者照顾病人的经验可以用在乘客身上。波音公司给了她三个月试用期,又由她招聘了另外7名护士组成首批空姐。考虑到飞机载重和结构,这些空姐被要求体重低于52千克、身高不超过163cm。而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服务乘客,她们也会帮乘客放置行李、为飞机加油、协助驾驶员将飞机停入飞机库等,其制服样式参考了军装和护士服。
这次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其他航司纷纷效仿。而着重强调空姐外貌,甚至为其贴上“性感花瓶”的标签,是在二战后的60年代。当时,为了吸引主流乘客——男性商务人士,航司利用空姐形象进行营销,让她们穿上了高跟鞋、迷你裙和热裤。70年代中后期,廉价航司进入市场,机票价格下降让飞机成为更常见的出行选择,女性乘客、家庭乘客的比例随之上升。与此同时,此前饱受性感营销之苦,甚至动辄遭遇性骚扰的空姐也发出了反对声,加之女性主义的浪潮,制服逐渐回归过去所强调的优雅与庄重。而当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优雅与庄重也是不必要的。
过去几年,英国、日本、韩国、冰岛等国家的部分航司尝试将空乘制服“去性别化”。其中,比较标志性的是乌克兰航空公司于2021年为空姐设计的新制服,衬衫、铅笔裙、高跟鞋分别被T恤、裤子和运动鞋取代,发型改为麻花辫。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其市场部主管在采访中表示,“尽管空姐形象被高度浪漫化,但她们的工作对体能要求很高。”去年,为了打造“现代、包容和友好的工作环境”,北欧航空允许员工在工作时露出纹身并穿着运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