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耐克(Nike)商标。(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作为全球运动鞋市场的霸主,耐克曾以“Just Do It”的豪情和30%的市场份额傲视群雄。然而,其2025财年财报却揭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全球营收下滑10%至463亿美元,净利润暴跌44%至32亿美元,大中华区收入骤降13%,造成70亿元(人民币,下同)收入缺口。
耐克财报(来自耐克官网截图)
曾经的增长引擎——中国市场,如今成为拖累耐克的“负资产”。从产品老化到战略失误,从地缘政治的暗流到消费降级的冲击,耐克正面临52年历史中最严峻的危机。耐克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战略误判、产品创新乏力与外部环境冲击交织的结果。
战略误判:激进DTC与数字化“水土不服”
耐克近年来推行的激进DTC(Direct-to-Consumer)战略,被证明是一把双刃剑。为推进直营模式,公司砍掉大批经销商,全球合作伙伴从3万家锐减至1万家,批发业务急剧萎缩,销量和营收同步受压。长期合作零售商如Foot Locker和滔搏被迫接受滞销货或让利,转而投向其它品牌。
同期,老对手阿迪达斯、亚瑟士则稳健增长,尤其在跑步和休闲领域超越耐克,进一步蚕食耐克市场份额。就增长态势看,2024财年亚瑟士集团运动时尚业务线净销售额同比增长66.1%;2025年上半年,阿迪达斯品牌全球实现营收121.05亿欧元,同比增长14%。
耐克因采用DTC模式增加了自建物流、库存管理和门店运营成本,而耐克缺乏零售商专业经验,库存积压至75亿美元,库存积压导致其不得不大幅降价促销,折扣率升至35%,毛利率下降190个基点至42.7%。而利润受损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数字化策略亦难以落地,中国消费者对NIKE RUN CLUB、SNKRS等APP交互体验评价不佳。交互界面过时,直播电商和社交媒体运营落后,APP上的价格高于其它电商平台,被吐槽“比拼多多还贵”。
这种策略脱节使耐克难以建立用户黏性,错失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关注。而新兴品牌如Hoka、On昂跑则通过社交媒体(如抖音、小红书)吸引年轻消费者而快速崛起。
品牌失灵:产品老化与创新停滞
耐克近年来的问题,首先来自产品创新力的严重下滑。曾经引领行业的气垫、飞线和Zoom系列光环不再,过去五年无颠覆性新品推出,仅靠炒作AJ1、Dunk、Air Force1等经典款维持市场热度,未能跟上年轻一代对“运动潮流风”的偏好,无法引爆新一轮潮流。
相比之下,安德玛(Under Armour)聚焦专业运动装备,结合中国消费者需求,收获稳定粉丝群;Hoka主打山地越野功能,独特“丑怪”设计掀起反时尚风潮,吸引名人背书,母公司市值五年暴涨398%。
其次,耐克在跑步市场的失利尤为明显。疫情期间跑步热潮兴起,但耐克投入不足,错失增长机会。而竞争对手On昂跑以慢跑舒适性见长,迅速赢得市场青睐;新百伦(New Balance)则凭借经典设计与舒适性,持续吸引跑步和休闲鞋爱好者。
最后,由于耐克的生产周期拉长,尤其是东南亚代工鞋品的质量波动,引发消费者质疑,损害品牌信誉。门店铺货严重同质化,十多年前的老款鞋仍占据主要货架,新设计鞋款稀缺,在年轻消费群体面前显露出老化趋势。
此外,由于库存过剩导致其大幅降价促销,进一步削弱品牌“酷感”,在北美市场逐渐失去潮流引领地位。
一场不公平竞争:国产品牌的“逆袭”
在耐克面临自身战略失误的同时,国产品牌以低价策略迅速崛起,凭借高性价比抢占耐克的市场份额。然而,国产品牌的“便宜”背后涉及复杂的因素,包括对工人潜在盘剥、官方推动的民族主义情绪、技术模仿等。这些因素使得耐克与国产品牌的竞争并非完全公平的较量。
第一、低价背后的成本压缩,事实上是对工人的潜在盘剥。国产品牌如安踏、李宁、特步等以低至300元的碳板跑鞋挑战耐克千元以上的高端产品,价格优势显着。然而,这种低价策略部分依赖于供应链中的成本压缩,尤其是对工人的劳动条件优化。
2025年,中国制造仍占全球运动鞋生产的主导地位,但国产品牌在本土供应链中拥有更大议价能力,可能通过压低工人薪资和福利实现成本优势。例如,特步160X系列碳板跑鞋定价399元,性能却接近耐克Pegasus系列(1299元),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而耐克因全球化品牌形象和西方市场压力,需遵守更严格的劳工标准(如SA8000认证),代工厂需提供较高工资和福利(如越南工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10%)。这增加了耐克的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力。
第二、官方煽动的民族主义成为国货崛起的情绪推手。中国消费市场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强烈驱动,国产品牌通过“爱国”营销赢得消费者青睐。政府和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新疆棉事件后,耐克等国际品牌因政治立场争议被贴上“傲慢”标签,消费者转向支持国产品牌。
中共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如银行低息贷款)等政策倾斜,进一步削弱耐克的市场竞争力。媒体大肆宣传(如央视报导安踏奥运合作)则进一步放大国货的正面形象。民族主义情绪放大了耐克的政治争议效应,消费者从“追逐耐克光环”转为“支持国货为荣”。
第三、技术模仿降低了国货的研发成本,使其能以低价快速占领市场。国产品牌借鉴耐克的气垫、飞线设计,结合本土化改进(如更适合中国脚型的鞋楦),推出高性价比产品。
2025年,国货在碳板跑鞋、缓震材料等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局部反超。技术模仿(或借鉴)帮助国货快速缩小与耐克的差距,同时成为国货低价策略的重要支撑。
例如,安踏、特步、李宁开发超临界发泡材料(如安踏C202系列、李宁“云科技”),性能媲美耐克ZoomX,且成本更低。361度碳板跑鞋定价399元,脚感优于耐克Pegasus(1,299元)。特步收购索康尼后,技术能力显着提升。
耐克作为技术原创者,需承担高昂的研发成本和专利保护费用,而国产品牌通过模仿快速跟进,规避了前期研发风险。这种“后发优势”使国货在价格战中更具竞争力。
深层次原因:地缘政治与消费降级的双重冲击
耐克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还包括地缘政治风险与中国消费降级。这两方面形成的“双重夹击”,不仅增加耐克运营成本和不确定性,也削弱了市场需求,使其陷入经营困境。
中美关税战自2018年起加剧,2025年进一步升级,对耐克供应链和成本结构构成重大挑战。耐克约70%鞋类产品在中国和越南生产,其中中国占美国进口鞋类16%。高额关税导致耐克增加约10亿美元年度成本,并迫使其在美国市场计划上调产品价格。
例如,Air Jordan1 High的价格可能从180美元涨至198美元,涨幅约为10~12%。价格上涨将削弱美国消费者购买力,尤其在通胀压力下,可能导致销量下滑。北美市场占耐克收入40%以上,受关税冲击尤为严重。
为降低对中国依赖,耐克计划到2026财年将中国制造的美国进口鞋类比例从16%降至10%以下,并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印尼、菲律宾和墨西哥。然而,新生产基地的供应链调整需数年,短期内难以完全缓解成本压力。
此外,耐克还尝试通过自动化(如越南和印尼工厂的机器人技术)降低劳动成本,但机器人技术尚无法灵活应对运动鞋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需求,此举不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
2025年4月,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安德玛(Under Armour)和彪马(Puma)等76家美国公司签署了一封致川普政府的公开信,请求豁免所谓的“对等关税”,称中美关税政策对美国鞋类行业构成了“生存威胁”。
自2023年起,中国消费降级趋势开始加速。受经济下行、债务压力上升和就业压力,消费者转向高性价比产品,消费行为趋向理性化。民众优先选择“白标”(无品牌或低价替代品)服装和鞋类,高端运动鞋和潮流装备的需求受到抑制,耐克的核心高端产品线受到冲击,销量显着下降。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信心低迷,储蓄意愿显着加强。上半年新增家庭储蓄达17.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1.46万亿元大幅增加。报告指出,居民个人储蓄率持续高于30%,表明消费者“信心仍在恢复中”。
2025财年,耐克在华收入65.86亿美元,同比下降13%。最新财季(2025年3~5月)数据显示,耐克在中国区营收下滑近21%,降至14.8亿美元,已连续多个季度走低。其中电商业务下滑31%,批发渠道下滑24%,自营门店亦下降6%,客流量呈两位数下降,库存积压严重。
作为耐克第三大市场,年轻人更注重性价比、功能性和社交属性,而非单纯的品牌溢价。消费降级反映了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信心不足及对高溢价品牌的支出减少。根据Statista的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运动鞋市场人均市场营收约为13.7美元,反映降级趋势。
耐克曾凭借“Just Do It”和球星代言成为中国年轻人的身份象征,但消费降级放大了耐克在中国本土化方面的短板:营销脱离年轻人生活,全球广告(如“Just Do It”)未能触及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场景,缺乏文化共鸣,而本土品牌深度融入文化(如非遗合作)。这导致耐克从“身份象征”转为“可替代品”,市场份额被其国内外竞争对手蚕食。
结语
耐克因激进DTC战略、创新乏力以及渠道失衡,导致营收停滞、市场份额下滑、利润受压,使其霸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国内外竞争对手,如阿迪达斯、On昂跑、HOKA、安踏、李宁等趁机崛起,抢占市场。耐克所面临的不仅是财务危机,更是品牌老化与信任危机。
耐克的困境,是全球化企业在地缘政治与消费结构变化双重压力下的典型案例。耐克在营收和供应链方面对中国的依赖过高,导致其在宏观环境变化时缺乏缓冲区。它给跨国企业们敲响了警钟:这种“集中化战略”在顺境时会放大收益,但在逆境时也同样会放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