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名晖:中国的南海自撞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汤名晖:中国的南海自撞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作者:

汤名晖/东盟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协会研究员

2025年8月11日清晨,在南海的黄岩岛海域,中国海警局“海警3104”号大型舰艇,以及052D型导弹驱逐舰(舷号164,“桂林舰”)进行所谓“拦截驱离”,却发生罕见的碰撞事故。

事发之时,菲律宾海岸防卫队两艘巡逻舰(BRP Teresa Magbanua号与BRP Suluan号)正护航一艘政府租用的渔业补给船,以及35艘菲律宾渔船,在该海域为当地渔民运送燃料和给养。

根据菲律宾官方发布的视频与说明,当时海警3104号高速紧追菲律宾“苏鲁安号”巡逻舰,同时不断以高压水炮喷射试图逼停对方。菲律宾舰艇成功回避水炮攻击,但海警3104号随后从菲舰右舷后方突然加速,桂林舰也同样高速切入,因而发生相撞。

尽管现场情况惊险,中国海警局仅在当日下午发表轻描淡写的新闻稿,声称当“依法采取跟监外逼、拦阻管制等必要措施予以驱离,现场操作专业规范、正当合法”。但是却无从掩饰,中方首度出现因自身失误发生的船只互撞案例。

体制性因素:军改后海军与海警指挥分立

这起“自己人撞自己人”的乌龙事故背后,凸显解放军体制和指挥协调方面的深层问题。自2015年起,中国展开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旨在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其中一项重要调整是将中国海警队伍改隶武装警察部队,从而脱离此前国务院下属的单一民事执法系统。表面上,海警和海军都在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之下,应当能够加强协同。然而,实际操作中,海军与海警“指挥分立”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两个机构在组织架构、通讯系统、战术文化上依然存在明显鸿沟。

在军改之前,解放军海军、各执法机构以及海上民兵隶属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协调极差。海警如今作为人民武警的一部分,侧重于“执法维权”,其任务指令主要来自海警局和武警系统;而解放军海军则服从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换言之,在南海这类主权争端一线,海军与海警虽目标一致,却可能各自按照不同指挥链行动。本次黄岩岛对峙中,现场并非由单一指挥官统一调度,而极可能是海军舰长与海警舰长各自争功所造成。

过硬思维的副作用:“能打胜仗”的极限冒进

除了指挥体系问题,中国军事与海上执法部门近年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也助长现场人员的冒险心态。包括海军与海警在内,皆被灌输一种逢敌必强硬、遇事不退缩的作风。宁可把事情做过头,不可示弱退让的潜规则,容易使前线人员将局势往极限推。

碰撞事件正是反噬的结果之一。从菲方叙述来看,中国海警3104号当时执行的动作可谓极端冒险,高速切入他船船尾右舷,这在国际海事规则中属非常危险的操舰行为。海警舰长之所以敢于赌命一撞,显然与长期灌输的强硬作风有关,他选择用近乎撞击的方式恫吓菲律宾巡逻舰,期望对方吓阻退避。而一旁海军驱逐舰同样抱相同的心态,急于从侧前方超车抢拦菲舰,以致没有顾及海警船。

这种战狼式的冒进文化,不只是为个人仕途,也是为满足对内的政治表演,为了迎合上级决不能丢脸的指示,一线指挥官往往宁可赌上安全,也不愿错失展示强硬的机会。然而,此类铤而走险的行为一旦失控,其副作用不仅损害中方自身安全,更重创形象,反而因为过度强硬造成适得其反。

抢功心理:内部竞逐战果与南海压力

南海局势长期紧张,中方不同部门都承受着维权压力。在此背景下,海军与海警之间潜藏竞争心理,也是导致这次闹剧的原因之一。在中国的南海维权行动中,海警理论上担任前线执法角色,海军则作为后盾威慑。但是两者的职责边界并不明确,面对灰色地带的事态,双方各自想要建功。

特别是在重大节点前夕,像是9月3日的纪念日,各单位都有动机以“战果”向上级邀功,近日入侵日本领海开炮的054A也是类似案例。在黄岩岛对峙当下,中国海警和海军都希望能够阻止菲律宾补给任务,但是双方都急于出手,反而双双翻船,这也显示军民融合的政策还有修正空间。

除了思维和指挥层面的因素,装备与人员训练的磨合问题也是此次事故的背景之一。中国海警近年大幅升级了舰队,除了自行建造巨型执法船外,还批量接收了解放军海军退役或多余的军舰。特别是2021年至2023年间,海军将所有22艘原始型的056型轻型护卫舰陆续转编海警,用于改装为大型执法舰。

056型护卫舰排水量约1300吨,装备有76毫米舰炮和多门30毫米机炮,性能远超过传统海警船。以往中国海警多为中小型巡逻艇,如今突然拥有这些准军舰级的主力舰艇,对海警队伍而言是一大挑战。毕竟,军舰的操纵驾驶、武器电子系统、维护保障要求,都显著高于民用或半军用船只。

虽然中国海警局从海军引入一批有经验的官兵,使部分海警人员原本就出身海军体系,理论上有助于驾驭新舰。然而,组织转换仍需时间磨合,新老成员间默契、海警指挥体系对军舰运用的理解,都存在学习曲线。特别是当海军退役舰投入海警使用后,其任务侧重从军事作战变为执法巡控,操舰方式和决策流程需重新适应。

台湾的观察与应对:内生不确定性与误判风险

对台湾而言,此事凸显了中国海上行动中内生的不确定性。长期以来,外界多关注中国对外挑衅可能引发的冲突,却容易忽略中国内部协调不当也可能造成危机升级。换言之,中方舰机在执行任务时,因沟通不良或判断失误,也可能引发意外事件,甚至被中国作为点燃冲突的事由。台湾需要超前研拟预案,一旦发生此类事件,防止局势因误会而进一步恶化。

台湾海巡和海军也应趁此事舰,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情报与经验交流。近期台湾与加拿大签署“暗船侦知系统了解备忘录”的意义格外重大,这类海事协议有助于建构台海周边海域的正向话语。

例如:菲律宾此次公开影像、积极寻求国际声援的做法,成功塑造了舆论优势。台湾在东海、南海若遭遇中方类似骚扰,可以考虑及时曝光中方危险举动,并引用黄岩岛事件作对比,强调中国方面缺乏自制,制造海上不安全。

南海发生的海警撞军舰的戏码,或许正是对中共极限施压的讽刺注脚。过刚易折,台湾应保持强化邻国关系,积极投资新一代巡防舰与无人载具,打造海空一体的无人化的科技海巡系统。甚至研拟如何反向干扰中国有人船舰,造成中国船舰无所适从,或是因误判造成类似的自毁事件。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镜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16/226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