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小时候是真调皮啊,你想收拾他一顿,还不一定能追得上他。
但他们,长大后却非常出色。
他们不仅有一番作为,还谦卑有礼、谈吐非凡,跟小时候比,完全像换了一个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坏毛病”的地方,很有可能,反而能让孩子长大有出息。
尤其孩子有以下3个“坏习惯”,长大往往很出色,你就偷着乐吧。
一:嘴上不饶人,老是顶嘴
你是不是经常被孩子气得想“一口气堵胸口”?
你说:“赶紧把作业写完!”
他回你:“你工作也经常拖到晚上加班啊?”
你说:“少吃点糖,牙坏了你别后悔。”
他怼你:“那你每周奶茶都不落,牙怎么没事?”
你听着,是不是就想一巴掌拍过去?可回头仔细想想,他说得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很多小孩,一两岁的时候还特别听话,三言两语就能糊弄过去。
但上了小学以后,他突然变得伶牙俐齿,你说啥他都要反驳,动不动就杠你两句。
尤其是跟你讲道理的时候,他的道理,比你还多,你都没法接话。
有家长觉得,这是不懂事、没大没小。
可其实,这种“嘴硬”,很多时候是脑子转得快、思路清晰的表现。
我们别急着上纲上线,说孩子不尊重大人。
这种孩子,心里有想法,表达欲也强。
他嘴巴快,恰恰说明他会思考、有逻辑、有主见。
很多聪明娃,从小就不是你一句“听话”能管住的,他们更愿意自己试、自己想、自己说。
虽然嘴巴不让你省心,但这样的孩子,将来面对复杂的事情时,往往更有主见,也更能说清楚、讲明白。
我们可以适当立规矩,比如不许大声嚷嚷、不许用不礼貌的语气说话,但不要堵他的话。
会说的孩子,将来更能争取机会。
二:手不停,老“拆家”
说实话,现在很多家庭,孩子小时候最怕的,不是他哭,也不是他闹,而是他动手能力太“强”。
一瓶新护肤品,你还没用几天呢,就被他倒在花盆里“浇营养”;
刚买的遥控车,轮子已经被他卸了扔地上;
就连藏在书桌角落的墨水,他都能翻出来全涂地板上。
遇到这些孩子,有些爸妈就崩溃了:“你这是要气死我啊!”
但拆东西、摸这摸那,其实是孩子在“练脑子”。
有些孩子天生手就闲不住,看什么都想弄一弄。
他就想知道:“里面是怎么运作的?”“这个按钮按下去会发生什么?”“这个螺丝拧掉会不会掉出什么?”
这是一种典型的“探索行为”。
尤其男孩子,很多从小就喜欢拆玩具、拆家具。
好好的家,被他们搞的乱七八糟,但他们并只是想要破坏,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研究欲”。
有研究显示,很多动手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在逻辑思维、空间感、工程类学科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像这种“手贱”的孩子,不妨给他安排一个“操作间”:旧遥控器、废弃电板、坏掉的钟表……留给他尽情拆解。
这样既能满足他动手的瘾,又能防止家里“重要物件”遭殃。
三:爱哭、爱急、情绪起伏大
有些娃你稍微说一句重话,他眼泪立马就掉下来了:“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别人不跟他玩,他能闷在角落一个小时不说话,搞得你也跟着心疼;
拼图失败一次,就气得把整块拼图扫地上:“我不玩了!”
你让他关电视,他咕哝着:“你就是不想让我开心。”
你可能觉得,他“太矫情”,一点事就情绪化,像“玻璃娃娃”一样经不起碰。
可这类孩子,说到底是对情绪特别敏感。
他们感受力特别强,不管是大人说话的语气,还是别人看他的眼神,都能被他第一时间“捕捉”到。
他们有时候会因为一个故事伤心很久,也可能因为你没搭理他一句话就情绪低落。
敏感不代表懦弱,它其实是一种“感知力”。
这种孩子,对外界变化特别敏锐,有时候也比同龄人更能共情、察言观色。
比如别的小朋友可能只顾着自己玩,他会注意到谁没被分到玩具;
别人摔倒了,他第一个跑去扶;
你回家脸色不对,他比谁都先察觉出来,还会小声问你:“妈妈你怎么了?”
如果我们愿意和他聊聊“你是不是觉得被忽视了?”“你现在是生气,还是委屈?”
他就会懂得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
慢慢地,他会在哭完之后自己安慰自己;会在被拒绝后想别的办法。
孩子的某些“毛病”,我们看着着急,但其实,这是可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礼物。
我们若正确地引导,他将来,反而会更出色。
以上几个“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