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什么和父母一说话就非常烦躁?
底下网友纷纷评论道,“我妈妈张口就是教育,我都四十的人了,还指责我什么都不会”。
“本来好久没见面,想和爸好好吃个饭,结果从一进门就开始数落我。”
“小时候皮试很疼,我害怕所以没敢伸胳膊,结果我妈在所有人面前扇了我几分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和父母一说话就戾气很大,其实是一种隔离机制。
当和父母说话时,他们带着指责的语气会使孩子引发小时候的心理创伤,从而产生应激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孩子长大后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和父母沟通。
这种普遍的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许多家庭中最稀缺的就是三个字——松弛感。
足够的耐心,与情绪控制
作为一个网络热词,松弛感指的是以一种放松、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松弛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耐心”与“情绪控制”。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人们遇到不公平、不合理或不符合预期的事情时,就会产生“不耐心”的情绪。
许多父母都默认,自己可以把“不耐心”的情绪完全地发泄给孩子。
令许多父母大发雷霆的事情,其实都是一些小事,比如玩具没收,衣服弄脏了。
但当父母被情绪冲昏了头脑时,对孩子又打又骂时,孩子就会成为承担负面情绪的一方。
一个家庭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父母不断地因为一些小事消耗着孩子。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给予孩子的不是鼓励和爱,而是焦虑和恐惧。
实际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理想的教育方式是在人格上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以此培养出孩子的自尊心。
但在具体的事件上,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孩子看待,给孩子充分的耐心。
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家长在人格上不尊重孩子,在具体的事件上却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举个常见的例子,许多孩子害怕去医院打针,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应该多一点耐心给孩子,而不是用暴力手段制止。
对孩子有耐心的父母,往往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研究表明,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往往能够在面对不符合预期的事情时,保持充分的耐心。
此外,同理心强的人,也能够在对待孩子时有更多的耐心。
当父母拥有足够多的耐心时,整个家庭的“松弛感”也就更强,孩子也能成长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
松弛感的关键:允许一切发生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生活就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意外。
尤其是在带娃的过程中,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出现小状况,比如,不小心摔碎了杯子,弄脏了衣服。
面对这些小状况,紧绷感的父母会狠狠训斥孩子一顿,甚至是把孩子打一顿。
原本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成了父母情绪发泄的出口,无辜的孩子承担了所有。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父母的打骂之下,孩子活得胆战心惊,产生心理上的创伤。
而松弛感满满的父母,碗筷打碎了,就说声岁岁平安,然后一起打扫干净。
走错了路也不要紧,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
松弛感的关键在于,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用怒火无限放大无法更改的事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个体放下对事物的控制欲和期待感时,才会迎接生活中的变化与不确定性,允许一切发生。
反之,当个体要求事物完全顺着自己的心意发展时,则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落差,也更容易将焦虑投射在他人身上。
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来避免一切发生,也不是在出现意外时将孩子当成情绪的垃圾桶,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一个和父母说话就戾气很重的孩子,那么除了给予父母应有的照顾之外,尽量保持适当的距离来保护自己的心灵。
如果你是个父母,应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多些耐心,营造一个有“松弛感”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