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天,一个新政权垮了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42天,一个新政权垮了
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京,崇祯帝在煤山自杀,到同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离北京,只过去了42天。

19岁的李自成在陕西米脂县做驿卒,无论严寒酷暑,常年奔波于当地仅有的两处驿站之间。

那时,他只想老老实实地攒上几个银子,早日娶妻生子,摆脱贫困的命运。

但随着天下饥民群情激愤,一场动乱正向四方蔓延,他被迫下岗了,加入反抗的浪潮。

39岁的李自成来到北京城,在成千上万人马的簇拥下行至承天门前。为祛除明朝的“不祥之气”,他举弓搭箭,朝“承天之门”牌上射去,一箭射中中心。

那时,他以“闯王”之名,把明朝三百年江山翻了个底朝天。

可历史只给了他42天的时间,短暂的巅峰过去,便是兵败如山倒,到最后,连他的死也成了谜。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京,崇祯帝在煤山自杀,到同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离北京,只过去了42天。

这是决定大顺政权兴衰成败的42天。

起初,大顺军占领北京时,得到百姓欢迎。当时民间流行一句话,叫“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李自成凭着这几句口号,成为贫苦大众的头号偶像,农民纷纷为他打call。

李自成起义军奉行“均田免粮”的经济政策。均田,指均土地,把官商富户的田产分给农民自耕自种;免粮,就是减免百姓交纳的赋税。

如此一来,老百姓自然唯闯王马首是瞻。明朝覆灭后,就连北京的官绅地主也来拍李自成的马屁。

史载,崇祯自缢后,在京的两三千名明朝官员自尽的仅有20人,有很多人眼见大势已去,赶紧跑到大顺朝廷求录用。

有一天,李自成心腹、大顺丞相牛金星看到一个叫刘廷谏的大臣前来面试。

牛金星见刘廷谏满头白发,年已老迈,就对他说:“公老矣,须白了。”那老刘听了连忙辩解说:“您要是肯用我,我的须发自然变黑,我真的还没老。”除此之外,其他在京官员“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在南方的史可法听说这一情况后,大为愤慨,说,在北方的诸臣尽忠死节者寥寥无几,在南方的诸臣起兵讨贼者屈指可数,“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北京陷落之际,明朝镇守关外的军队奉命撤入关内勤王,等到进关后,得知大顺军已经攻占北京,也纷纷向大顺政权投降。

短短三个月内,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基本上已全部被大顺收编,地方除辽东外全部归大顺政权接管,李自成建立的大顺达到了事业的顶点。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官绅地主看来,大顺取代大明,只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是“异姓改号”,需要挣扎图存的是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的“肉食者”,同一般的官绅士民没什么关系。

对于前来投靠的官绅地主,李自成却把握不住,他占领北京后,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也就是征收富人们的家产来解决军队和政权的经费。

正史站在官绅地主的角度,往往对此采用负面的描写,如甲申三月,大顺军占领大名府,“布州县伪官,毒掠缙绅”;大顺进占广平府,“次日,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之多寡,惨不可言”;邹平县令上任后,“刑逼乡官,渐及富户,谓之追饷”等等。

士大夫编撰的史书,只会抨击所谓追赃助饷的“罪行”,却从不赞扬大顺军“均田免粮”的政策。

各地的“追赃”活动,一直延续到大顺军战败西撤为止。如此一来,原本想把李自成当作新靠山的官绅地主人心惶惶,暗地里都盘算着再度反水,当“带路党”。

最后把李自成推上绝路的,正是明朝的旧臣。

在军事部署上,李自成也犯下了错误。

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山海关外的满洲人便是中原的心腹大患,其军事力量日益崛起。

李自成进军北京后,将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之后,兵力进一步分散,却唯独没有将京东、山海关一带交给心腹镇守,反而托付给了吴三桂等明朝旧将。

吴三桂跟满洲人打了N年仗,跟大顺军却无冤无仇,史书说,他“以清兵仇杀多次,不欲返颜,乃修表谋归李贼”,与大批明朝文官武将一起归附了大顺。

甲申年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原本在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张贴告示,声明自己将率领部下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任命。可短短四天之后,吴三桂率领军队即将到达北京城时,却变卦了,由投降大顺转变为与大顺敌对。

其中的原因,在史书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吴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大怒,故而改变主意;二是从京城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家已被大顺军抄没,引发吴三桂的不安;三是最为人熟知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据说,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所霸占,使得吴三桂羞愤不已,突然带兵杀回山海关,随后投降清朝

吴三桂给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带去了一封信,信上说自己作为明朝的孤臣,请求清军发兵共讨大顺军,“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吴三桂这是自作主张,把自己多年来把守的地盘都让出去了。

▲多尔衮画像。图源:网络

多尔衮对关内的风云突变早已洞察在心,他接受吴三桂的投降,派兵以一天二百里的速度急行军赶赴山海关。至此,满清入主中原的时机已到。

大顺军为了讨伐反复无常的吴三桂,只留下一万老弱病员留守北京,其余十万主力由李自成、刘宗敏率领,开赴山海关,与吴三桂部、清军狭路相逢。

山海关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场影响明清之际全国局势的关键性战役中,大顺军先后与吴三桂军、清军鏖战,遭到以逸待劳的清军痛击,阵容大乱,李自成见败局已定,下令撤退。清军取得大胜后,攻入了山海关。

回到北京后,李自成将吴三桂家属34人处斩,他恨透了这个叛将。

此时,摆在李自成面前的难题是,到底该如何据守北京。

四月三十日,随着清军步步逼近,华北一马平川,李自成自知无法在北京集中一支足以固守的兵力,一旦陷入清军围城,自己可能成为瓮中之鳖,只好放弃北京,率军西撤。

此前一天,李自成刚刚在北京举行即位典礼。撤离北京那天,距离他攻入北京春风得意的日子,仅仅过去42天。

史载,大顺军撤退时,北京“城中扶老携幼西奔者络绎不绝”,但那些曾经投降大顺的官绅地主,有不少人早已准备好迎接新的主人。

大顺军退到山西后,清军暂时停止了追击,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采取军事行动。

但李自成再次犯错,他没有坐镇太原,调遣军队入晋勤王,而是听从刘宗敏等亲信的建议,与六月初渡过黄河,返回大本营陕西,退入西安,直至大顺军土崩瓦解。

1644年末,寒风掠过黄河,清朝大军在豫亲王多铎的率领下,于孟津县渡河,向西安东面的屏障潼关发起了进攻。在关前,清军架起红衣大炮轰击高耸的城墙。

潼关一旦失守,关中形胜形同虚设,因此,李自成不得不将驻守西安的主力调到潼关。

与此同时,由清英亲王阿济格率领的一支大军进入陕北,与进逼潼关的清军双管齐下。

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李自成被迫主动放弃陕西,另谋出路。

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潼关失守。

当时,留守潼关的大顺军将领马世耀向清军诈降,秘密派人送信给李自成,请他回师潼关,自己从中接应,击破多铎的军队,不料这一密信被清军截获。

第二天,多铎谎称举办宴会,将马世耀所部的武器全部解除,又以打猎为名,在潼关西南十里的金盆口设下埋伏,等到马世耀和部下前来赴约,便一声令下,命伏兵将马世耀与部下七千余名大顺军将士全部拿下,随后下令处死。

多铎占领潼关仅仅数日,便出兵攻占西安。

大顺政权连西北的老家都丢了,回到了原先流动作战的状态。

此前,李自成已带领刘宗敏、刘芳亮等心腹部将由西安经蓝田、商洛向河南撤退。

李自成再次离开了大顺军的大本营,告别了他的家乡。

在陕西,年轻的李自成曾经是一个无忧无虑的驿卒,工作只是为了一日三餐。后来,饥荒来了,政策变了,他失业了,一场起义将他推向了历史舞台,可转眼间化为乌有。

离开陕西后,大顺军前有南明军队堵截,后有清军追击,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此时,李自成的想法是:“西北已经失去了,我们可以去夺取东南啊!”他率军东进南下,欲夺取江南为基业。

1645年三月下旬,李自成到达湖北襄阳一带,其麾下士卒有从陕西、河南带来的兵力13万,以及原先部署在襄阳、承天、德安、荆州四府的数万人马,合计二十万众,“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出发前,只见阴霾四起,暴雨烈风吹倒了大顺军的旌旗。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最爱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07/225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