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与喜马拉雅山脉近于垂直,穿过大拐弯顶点、南迦巴瓦峰西侧、以及多雄拉山口附近的嘉黎断裂、墨脱断裂、阿帕龙断裂。这些断裂至少在距今约700万左右就已形成(张进江等,2003)。而雅鲁藏布江之所以在这里出现大拐弯,也与北西走向的嘉黎断裂的活动有关。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1:100万地质图(据刘焰等,2006)
有研究认为(丁林等,1995),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大约100万年以来,大峡谷一带的地壳抬升速率达到每年5至10毫米。距今约300万年前,该区的平均海拔大约在1100米左右,而到距今约50万年前,该区的平均海拔已抬升到4400米左右。
强烈的构造运动及断裂活动,自然也伴随着强烈的地震活动。虽然因地处偏远,历史地震记载缺乏,但据《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在大拐弯附近的察隅地区,在1911年以前仍有两次强震记录:1878年12月的6.5级地震;1911年7月的6.5级地震。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最著名的现代大地震,就是1950年8月15日的察隅-墨脱8.6级大地震,它也是全球著名的巨大地震之一。震中位置:北纬28.4°,东经96.7°。极震区在墨脱、察隅一带,震中烈度达到级别最高的Ⅻ度,建筑物全部倒塌,尽管大峡谷地区人烟稀少,但仍有约1800人死亡。耶东、格林、背崩、直白、地东、毕波等村庄,或随滑坡体一起被推入雅鲁藏布江,或被大规模的滑坡体掩埋;山崖崩塌,山峰崩颓十分之九,雅鲁藏布江及其两岸的诸多支流,普遍发生山崩堵河的现象,其中雅鲁藏布江干流至少有三处被崩塌滑坡体阻塞,造成断流。
察隅-墨脱大地震还引发了大规模的雪崩和冰崩,南迦巴瓦峰的则隆弄冰川被震裂成六段,沿山谷向下作分段跃进,其末段冰体摧毁了沟口的直白村,造成97人罹难。冰体跃入雅鲁藏布江形成高数十米的冰坝。堵江断流达数小时。则隆弄冰舌末端也由原来的海拔3650米降至2750米的雅鲁藏布江畔,水平位移达4.8公里。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8.6级地震等烈度线图(据游泽李等,1991)虽然微观(仪器)震中在下察隅附近,但可能受地形地貌影响,地表破坏最严重的宏观震中却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墨脱县希让村南侧
察隅-墨脱8.6级大地震后,频繁的余震持续达一年之久,其中在大峡谷地区≥6级的余震就有12次,余震最高震级6.4级。大地震造成的山体破坏,在相当长的时期加剧了这一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波密县的索通至通麦间的加马其名沟大滑坡,一直持续活动;波密县古乡沟自1953年爆发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持续活动超过半个世纪,爆发次数竟达6000余次,在古乡沟口的堆积物约1亿立方米,堵塞帕隆藏布江,形成古乡湖;1969年9月,则隆弄冰川再次跃动,冲入雅鲁藏布江,横亘江中形成数十米高的冰坝,至次日才被冲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