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睎干:古有金和尚,今有CEO方丈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冯睎干:古有金和尚,今有CEO方丈
作者:

前晚,朋友传来一份“警情通报”,称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带着7个情人、21个子女,还有6名寺院工作人员,在26日浩浩荡荡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意图潜逃美国,结果被有关部门拦截。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通报指相关部门调查方丈两年后,发现他居然有51位情人,及174个非婚生子女(其中141名是代孕生产的)!若是真的,恐怕Elon Musk也要甘拜下风。

至于通报披露的方丈身家,尽管比不上世界首富,但已经碾压毕菲特了。通报说他安排情人进驻少林寺海外分寺,借“文化推广”之名敛财,转移资金413.26亿美元;除了少林寺,他在海外还有40多家公司,资产高达1531.28亿美元。不禁想起古时一句俗话:“和尚无儿孝子多。”意指僧人虽无后代,却有许多善男信女“孝顺地”供养他。不过这句话用在释永信身上,应该要改一改:“和尚有钱子女多。”

看了这份离奇过小说的“警情通报”,很有冲动把如此奇人奇事写入“新聊斋”系列,但转念一想,类似的题材故事,蒲松龄先生早就写过了。《聊斋志异》有篇〈金和尚〉,记五莲山寺有个“金和尚”,小时候出家,从不念经,只喜放猪。未几师父归西,留下一些金子,金和尚就卷款逃跑,用那些钱做生意,“饮羊登垄,计最工,数年暴富”(擅长投机取巧及垄断市场,几年发了大达)。

金和尚买了大量房地产,招收数以千计的徒弟,让他们住在豪宅吃香喝辣。他没畜歌妓,只养了十几个声色艺俱全的美少年,闲来听歌作乐。众奴仆都称呼金和尚作“爷”,而邑中居民有叫他“祖”的,也有叫他“伯”、“叔”的——所谓“有钱大三辈”——就是没有人叫他“师”或“上人”,也没有人称呼他的法号。

金和尚后来买了个异姓人家的孩子,做自己的养子(我猜这位金和尚应该是gay的,所以不像少林方丈般四出播种),还请了个先生教养子念书。养子很聪颖,后来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了举。从此,金和尚的地位就更上一层楼,人们都尊称他“太公”。但蒲松龄却很看不起这个披着袈裟的土豪,末了借“异史氏”的评点狠狠嘲讽他一轮,形容金和尚“狗苟钻缘,蝇营淫赌”,不是和尚,是“和幛”(即虚有其表的假和尚)。

勿以为《聊斋志异》是闭门造车的幻想小说,不,蒲松龄就算加油添酱,故事原型常常有迹可寻。《五莲山志》载金和尚本名“金泰雨”,八岁拜心空大和尚为师,但没提到卷款潜逃、从商致富的juicy八卦。至于金和尚的养子,《诸城县志》卷四十四说他叫金奇玉,本姓朱,“十余龄遭家变,出亡至县,无所依。五莲山僧金姓,养为子,从姓金氏。僧延名师教之。”可证蒲松龄的故事有根有据。

不过清代藏书家鲍廷博曾引述赵起杲(《聊斋》青柯亭本的主理者),指蒲松龄的故事可能是以讹传讹。据赵所述,金和尚是绍兴某县人,年轻时和侄子在青州闯荡,后来叔侄失散,便剃度出家。没想到,那位侄儿后来显达了,偶然跟叔叔重逢,力劝他还俗,金和尚坚拒。这位有钱的侄子便出资为叔叔创建寺庙,还置办了许多产业给他,“一时服御华侈,声势炫赫”。若赵起杲所言非虚,蒲松龄的确搞错了金和尚的发迹史,但他讥讽金和尚贪恋富贵,却未必有误。

无巧不成话,“少林CEO”的发达故事也可能是以讹传讹:就在我收到“警情通报”的翌日,开封公安局出来辟谣,表示网上流传的“通报”是假的。假的?那么,少林方丈原来没有情人子女,也没有卷款潜逃吗?且慢,不妨看看7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在新华网发布的官方通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计划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协会宣布,已同意注销释永信的戒牒。

哈,原来所谓辟谣,只是针对虚构的“警情通报”,不是澄清释永信的丑闻。这样的奇幻操作,跟之前杭州“臭水门”事件简直如出一辙——官方好像否定“水喉流出粪水”,但实际上只是否定“警方通报那是粪水”。一份份疑幻似真、骇人听闻的“警情通报”,似乎就是今日中国的聊斋志异。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30/225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