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并非完美无瑕,其执政风格也一贯强硬,甚至具“破坏性创新”意味,但其政策背后的制度挑战与国家利益布局却不容忽视。
今年川普启动“对等关税”政策,对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甚至中国等出口大国祭出关税压力,国内外评论难免炸锅。论者援引列宁名言“遇软就戳、碰硬就缩”讥讽川普对盟友强硬,却对中国轻放。然若细读之,其立论恐怕逻辑错误,甚至与经济现实脱节。
将川普的关税政策比喻为列宁式的“遇软就戳,碰硬就缩”,试图以人格特质解释外交经济政策,简化多层次的国际谈判逻辑,也过度简化与人格化偏见,忽略了美国对中贸易战早在2018年就已经启动,涵盖3700亿美元以上价值之商品,远较对日韩等国关税为重。
斟酌强硬现实与评论误区
许多论者常将“对等关税”视为川普的惩罚手段,却忽略对等关税的制度背景,也忽略其主要诉求是“对等开放”,意即当他国对美国产品课以高关税时,美国亦要求以相同待遇回应。在WTO仲裁机制失灵、最惠国条款被滥用之际,这是对制度失灵的反制,而非川普任性地“开刀”。
评论认为,既然韩国已经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美方却仍课税,形同背弃合约。然而FTA通常涵盖例外条款与安全保障机制,尤其在农产品、汽车等敏感产业,并不意味“零关税”是永久承诺,FTA并非万能护身符。
而将日本稻米市场受到压力的案例,直接延伸推论台湾将被迫开放配额制,是典型的“滑坡谬误”。台湾并不是对美贸易逆差大国,也未与美国签署类似FTA架构,此推论指出台湾粮食政策将受波及,缺乏经济与法律基础。
此外,川普将关税实施日从7月9日延后至8月1日,被视为要“逼对手让步”,但这种延期应是国际谈判中常见的协商策略,主要目的是保留弹性、鼓励磋商,不一定是单纯威胁。
而论者批评美国以整体市场作为谈判筹码,忽略了这正是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动作。不管是中国、欧盟或者美国,都会利用市场准入与关税作为谈判工具,这种市场筹码并非等于不当压力,川普政府在此并无违常之举。
部分评论将“对等关税”直接连结“洗产地”问题,认为其会导致更多原产地造假。然而洗产地的老问题早就存在,与对等关税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真正要注意的问题是原产地认定机制,以及查验执行力。
而认为美国已实质退出WTO之说法,的确有部分学者专家如此认知,但此说忽略事实,尽管川普不满WTO、挑战WTO最惠国条款、积欠会费一年,美国仍是正式成员,符合仲裁机制身份,WTO本身遭到诟病甚至瘫痪,才是长期秩序混乱的根源。
回归现实:重新认识川普经贸战略
而声称中国只受到“额外10%”关税,是忽略总体税率与基期。事实上中国是受川普新关税政策打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部分商品遭课征30%以上税率,涉及数百个关税项目;而论者称“对等关税势必引发疑美与反美情绪”,显然是种忽视国际政治多层次动力的过度归因谬误。事实上多数受影响国家愿与美国重新协商关税,并未形成集体反美浪潮。
美国长期面对来自中、欧、日等多国的市场准入不对等问题,且不仅是关税问题,更涉及非关税壁垒、技术标准、补贴政策等深层结构障碍。川普提出“对等关税”反映美国对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体制的不满,尤其针对WTO显然无力回应新型态的不对称竞争。
此外,将川普关税政策视为“反自由贸易”或者“经济孤立”,恐怕也是种误解。川普虽然主张强化美国制造、调整供应链,但实为“再平衡”——要求公平准入与合理竞争,并非“脱钩”。
特别是在敏感的中美两国之间,川普对中关税政策不仅针对商品,更延伸至技术出口管制、投资审查、供应链移转。其战略动机包括国家安全、科技优势与经济主权等多重考量,不能以单纯的帐面贸易数据解释。
至于论者以“稀土金属”解释川普“对中缩手”,恐是过度简化。早在2020年起,美国就积极开发国内以及澳洲与加拿大等国替代供应链,稀土在决策与谈判中固然重要,绝非压倒性因素。
当然川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并非完美无瑕,其执政风格也一贯强硬,甚至具“破坏性创新”意味,但其政策背后的制度挑战与国家利益布局却不容忽视。论者若仅以嘲讽简化其现实与战略,却忽略长期国际经贸运作机制与结构不平衡,只会让讨论陷于去脉络化的危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