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里,少林方丈要么不出场,出场则必是武林要出大事。现实生活中,少林方丈要么不出事,出事则必是社会里的大事。
少林大师出事了,这是世人的眼光,在我看来,大师即将修成正果,磨难即是修行,佛说,凡事磨你,必能渡你。万事互相效力,叫爱佛的人得益处。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但是大师没有放弃众生,他选择普渡众生。大师还是小和尚的时候,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但是后来小和尚知道了佛祖以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壮举,知道了鱼篮观音肉身布施的传说,决心向菩萨学习,菩萨以美色引诱渔村男子背诵经文,以肉身布施的形式引导他们向善。他又想起了老和尚的话,山下的女人是老虎,他决心以身饲虎。可世俗人眼中,这叫乱搞男女关系。
人言可畏,大师不畏人言,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大师的发心没有问题,大师问心无愧,《大智度论》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大师知道,这是方便法门,满足众生对色相、情感的执着,使其逐步领悟佛法真谛,舍弃世俗的虚名又如何?这不就是布施波罗蜜的最高形式吗?
以世俗欲望作为接引众生的媒介,或许这是大师那次去见了教宗以后更加确信的法条,众生眼里的欲望和媾和,在宗教大师面前,却是通往天堂的阶梯。终一生渡世人,终一世渡一人,没有分别,众生皆苦,女施主最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大师入了女施主的地域,才能救女施主出地狱。
大师的心,即便是凡心,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古刹高墙清规戒律,终究无法囚禁真正求索的灵魂,宽衣解带,也是一种解脱,解而不脱,脱而不光,是心中有魔。世人都说裴如海、潘巧云"不顾如来法教,难遵佛祖遗言。""一个色胆歪斜,一个淫心荡漾",我却觉得这正是"阇黎房里,翻为快活道场;报恩寺中,反作极乐世界。"如海菩提甘露水,一朝倾给女施主,善哉善哉。
真大师,是勇于挣脱世俗枷锁的,敢于打破戒律常规的。少林达摩洞中枯坐多年而依然肥润的身影终于缓缓站起,青铜戒律碑上"名"与"利"的刻痕骤然裂开,仿佛山岳积压于心的无声重负突然崩解。大师举步而出,石洞幽暗深处,只余水滴敲击石壁的声音,一声,又一声,如同千年时光的木鱼仍在心头敲打。大师僧袍迎风鼓荡,身上世俗铁链寸寸崩断,这种感觉,是他许久未闻的、世界本身的自在味道。
枷锁从来不在外物之上,而在心底无形盘踞。少林高僧的挣脱,是灵魂积蕴已久的霹雳:崩断铁索、焚尽袈裟、指化戒碑……这些刹那的破壁,如露如电。而最终袈裟飘落之处,大地仿佛开满莲花——那并非神迹,乃是心灵终于扫尽尘埃后,照见世界本来面目的澄澈回响。
对于世俗人而言,大师"出事"了,其实大师只是出世了,之前他是入世。但这消息对于世人而言,仿佛一瓢冷水,泼入那缭绕香火与鼎沸礼佛人群之中。但事情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之后,寺门依然巍峨,游人依然如织,香火依然鼎盛,功德箱依然被塞得鼓胀。
大师的心没有变,大师只是变形了,变成了一面镜子,让世人看到自己,世人看到的大师,就是世人心中的大师,就是世界的样子:这世间许多庄严的"金身",内里未必是泥胎塑就的佛心。大师,本该是青灯古佛旁修持的僧伽首领,当以清苦戒律为圭臬。可眼前的大师,却似披着袈裟的俗世人物,出入名流,周旋于豪商巨贾之间,排场阔绰,竟至忘了这袈裟本为隔绝尘缘而披,而非沾染铜臭的华服,那高坐莲台之上的,究竟是佛门领袖,还是商贾班头?你们看到的是大师,又不是大师。
世人朝拜时,本应投入的是虔诚,但投入功德箱的却只有金钱,巍峨山门之内,香烟缭绕的佛像之下,究竟是供奉着释迦牟尼,还是供奉着孔方兄?世间本没有佛像,佛就在心中,自从有了佛像,心中的佛就没有了,心里无佛,佛怎能应你。
阿Q调戏小尼姑时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话在今日显出格外辛辣的讽刺意味。大师的"出事",宛如一记沉重的木鱼,敲在无数善男信女的心上。他们一边惶惑着:这清修之地,竟也染上尘世的污浊?这袈裟之下,竟也藏匿着阿堵物的俗气?神圣的金身,原来也经不起俗世之火的烧灼。而一边,他们又干着同样的事,甚至更恶劣的事,借口居然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愚昧的世人,依然看不懂大师的"肉身布施",看不透大师牺牲自我,将自己作为接引众生的媒介。众生只会怪佛门不再清净,只会怪大师不再持戒,哪里知道,佛门怎么会有世俗荣耀的需求,大师哪里会在乎人世的虚名,他们放下一切,只为普渡众生,而众生却依然像个傻逼,都说众生苦,大师更苦。
众生不必为大师担心,千年古刹是高墙,监狱也是高墙,去寺庙的善男信女需要普渡,监狱里的狱警犯人也需要普渡,渡谁不是渡,最终都是渡自己。
佛门和大师都不需要众生担心,众生真正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是"自己"里的精英阶层,佛门的堕落,大师的堕落,都是假象,都是幻象,是警示,是教育,而世人精英阶层的堕落却是真正的崩塌前兆。当下,知识精英,不学无术,毫无风骨,脱离公共关怀;资本精英,垄断敛财、贪图享受,逃避社会责任;权力精英,腐败寻租,胡作非为,挖空社会的每一寸墙角……。真正的精英需如禅宗所言"劈柴担水,无非妙道",扎根现实又超越功利,既明确自身权力又明确自身责任。社会的溃败往往源于精英的溃败,好在,佛祖没有放弃我们,大师没有放弃我们,历史表明,每当危机深重时,总有人从溃败中觉醒:比如说演济公的游本昌老师,他就给世人指明了方向,演技炸裂,91岁宣誓入党。
不过相比于游本昌的济公,我更喜欢周星驰演的济公,游本昌只是演的像,周星驰却通过自身的表演道出了人世间的真谛。其实外表越像越是不像,就像现在的佛像,只是像,心里空荡荡。周星驰那版有句台词,"寺庙香火不断,楼阁淫移漫天,善恶交织,因果不止,路人拔剑怒斥不公,草寇竖眉引火叫板,我们效仿前人古书咬文嚼字,斩魑魅,伏魍魉,迎北上,下江南,灯火通明上演宫角征羽,噤若寒蝉来于嗔痴财色贪,若把世间比作残曲,人命不过反复生还。"
济公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大师说,老虎已经闯进我的心里来,佛祖你让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