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间,成舍我创办《民生报》,“小报大办”,仅一年发行量就突破3万份。到1934年被封,前后7年。1935年9月20日,他又在上海创办新型小报《立报》,以“立己”“立人”“立国”为宗旨,提出"以日销百万为目的”、“报纸大众化”等口号。“发刊要旨”表明“以最新姿态,使报纸功能,普及全国大众”。他在《我们的宣言》中说:
“我们认为不仅立己立人不能分开,即立国也实已包括在立己的范围以内。我们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我们就必先使每一个国民,都知道本身对于国家的关系。”“我们要使报馆变成一个不具形式的大众乐园,和大众学校。我们始终认定,大众利益,应超过于任何个人利益之上。”
同时提出四个原则:
一、凭良心说话。
二、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
三、除国家币制,及社会经济,有根本变动外,我们当永远保持‘一元钱看三个月’廉价报纸的最低价格,决不另加丝毫以增重读者的负担。
四、除环境及不得已原因外,我们认定,报纸对于读众,乃一种无形的食粮,和无形的交通工具,应当终年为读众服务,无论任何节日,概不许有一天的休刊。”
积十多年的办报经验,尤其是《民生报》的尝试,成舍我决心将《立报》“小报大办”,办成一张有巨大发行量的大众化报纸。“只要少吸一支烟,你准看得起;略识几百字,你准看得懂”,“五分钟可知天下事,一元钱可看三个月”等宣传很能吸引普通读者。由于他敢于和上海恶势力对抗,很快声誉鹊起,一纸风行,发行量超过10万份。1936年11月23日凌晨,沈钧儒等“七君子”在上海被捕,当天《立报》就在头版右下方加黑框发表了《今晨七人被捕》的消息。在此后“七君子”关押的240多天中,《立报》从方方面面进行追踪报道。1937年6月8日,还全文发表《沈钧儒等答辩状》长文,从二版转三版再转五版,还在二版配发评论《怎样沟通政治和法律》。小小的《立报》汇集了张友鸾、张恨水、萨空了、谢六逸、恽逸群、严谔声等政治倾向各异的报界才俊,副刊、评论、特写、通讯都虎虎有生气,真正做到了“消息灵通,时代先驱”。到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宣告停刊时,发行量最高达20万份,居全国报纸之冠。《立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零两个月,但它创造了成舍我报业生涯中新一轮的辉煌,直到晚年,台湾解除报禁后,他再次办报还以《立报》为名。
1945年5月1日,他以“中国新闻公司”名义集资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他后来回忆“我这一生办报,最辛苦,最累人的时候,就是《世界日报》在重庆复刊的时候”。不过为时很短,4个月后,他回北平前夕把报纸交给了曾共患难的陈云阁。
北平“世界”报系复刊(《世界画报》没有复刊),他提倡改进国民心理,转变社会风气,“发动全国舆论,正视事实,自由思想,自由判断”,力图在激烈的党派纷争之外走出“第三条道路”。他和他的“世界”最后三年基本上走的是这条路。
《世界日报》复刊后,除社评外还有专论、特论、时论,主要由各学科学者撰写,三年中发表了近千篇,参与撰写的有上百人,共同点就是学者论政,产生了一定影响。为实践“读者有其报”和“人民的报纸”的诺言,还另外开辟带有读者论坛性质的“人民公论”,订有严格规约,必须文责自负,写稿的多为学者名流,如1945年12月曾发表朝阳大学教授陈瑾昆的《少“自作孽”》,借古论今,抨击当政。
《明珠》副刊明确提出“四个反对”,反对茶余饭后的消遣,反对不顾及大众的个人牢骚,反对软性化色情化的东西,反对无聊的考证。1945年12月31日,它曾以整版篇幅刊登《访问鲁迅夫人》一文。1946年10月19日,又以整版篇幅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有《匕首般的文章》、《祭纪鲁迅逝世十周年别忘掉其遗族的苦难》等文。虽然它也整版刊登过为蒋介石祝寿的文章。
1949年2月,内战即将落幕,胜负已分,作为“无党无派的超然报纸”,成舍我的“世界”已无路可走,停刊是它的必然命运。然而,成舍我这个名字和三个“世界”、《民生报》、《立报》一起成为报业史不能回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