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名传教士被杀害后,德国政治评论人士警告说,中国出现了仇外情绪。他们用德语词汇“Fremdenfeindschaft”(意为“视陌生人为敌人”)来描述这种现象。然而,这个词汇并没有被其他语言所借用。相反的,法语的“仇外心理”(xénophobie)一词迅速传播到了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语言中。西方读者几乎立刻就对关于仇外“宣传”、仇视讲“华语”者、“秘密仇外组织”以及仇外分子煽动群众血腥暴力的故事,充满了浓厚兴趣。仇外心理不再只是指某种罕见的疾病或西方国家之间的广泛竞争;它现在被用来解释西方全球主义者在东方可能遇到的可怕麻烦,在那里人们可能会对所有外来者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暴力仇恨,正如那些崇拜鬼神、暴力的义和团所体现的那样。
作者为精神科医生、历史学家暨作家,近作有《现代心智的发明》(Soul Machine: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Mind)。现为德威特.华莱士研究所所长,威尔康乃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精神病学教授。
马卡里祖籍黎巴嫩,为信仰东正教的阿拉伯人,幼年随父母移居美国,经常不确定自己是什么人。1975年黎巴嫩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内战,让原本包容多元的国度陷入杀伐的炼狱,成为他写作本书、探究“仇恨与排外”的远因。
书名:《仇外:义和团、种族屠杀、英国脱欧、川普当选,仇外情结的历史》
作者:乔治.马卡里(George Makari)
出版社:猫头鹰
出版时间: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