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李强喊打造消费强国,有用吗?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短评 > 正文
袁斌:李强喊打造消费强国,有用吗?
作者:

2025年2月25日,北京一家商场内顾客寥寥。

6月25日,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高调称,中国有信心将消费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打造“超大型消费强国”。

但中国真的可能成为消费强国吗?

先看几个硬数据。

美国智库“荣鼎集团”指出,过去20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长期维持在39%左右,远低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平均的54%。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始终不是“老百姓掏腰包”,而是投资和出口。

牛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马格纳斯也指出,尽管中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断出台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比如减税、发消费券、发展电商、放宽限购、旧车换新等等——但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就是拉不起来。

问题出在哪儿?

中国人不是不想消费,而是不敢消费。

为什么不敢消费?有分析认为,房价高、教育贵、医疗难、养老无保障,这些现实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谁还有心思“升级消费”?再加上近年来就业压力大、收入增长乏力,家庭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钱袋子自然捂得紧紧的。

这当然是老百姓不敢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认为,比这更重要的还在于,普通中国人的收入偏低——不是现在偏低,而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偏低。

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49,000元人民币(约6,900美元),农村居民约为21,000元人民币(约3,000美元)。其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接近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上边界。

那么普通中国人为何收入偏低?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与经济结构本身。这不仅仅是市场因素的问题,更是制度性设计与权力结构的结果。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共官方数据,中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长期低于45%,远低于欧美国家普遍的60%以上。其中,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近十年在50%左右徘徊,而在美国、日本、德国这一比例通常在60%以上。这意味着,劳动者(即大多数普通人)在整个经济蛋糕中的分配份额偏低,更多收益被政府、国企、房地产和金融系统攫取。

而造成中国居民收入在GDP中占比偏低的根源在于,中共长期采取投资驱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和国企掌握大量经济资源,土地、能源、金融等关键要素被国有垄断,结果必然是资本、土地、税收红利更多流向政府和权贵,居民的收入增长相对滞后。

说得更形象点,在中共现行的分配体制下,政府和权贵拿走了财富蛋糕的大头,分到老百姓手里的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样的分配体制,又是由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造成的。也就是说,中共是中国百姓收入低的根源。

所以,要想把中国建成消费强国,就必须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收入,要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就必须改变中国的分配体制,让分配向普通民众倾斜,而要改变中国的分配体制,就必须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必须结束中共的一党专政。中共会这么干吗?

近年来,中共为了挖掘全社会的消费潜力可谓煞费苦心,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这固然跟整个经济形势的不景气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在于治标不治本,没有解决也不可能阻碍中国消费扩容的根本问题

一言以蔽之,不废除一党专政,不根除中国百姓贫穷的根本原因,想把中国打造成消费强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5/0705/2242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