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些对他喊出"卖国"的人,则更多是情绪式宣泄。我们固然可以理解国人对经济安全和民族利益的关注,但若要评价一位企业家的行为是否"卖国",至少需要看他是否在损害国家核心利益,是否将重要国家机密或资源无偿送给外方。就巴拿马港口等项目而言,这些本质上是李嘉诚在国际市场上的收购或投资,并非国家赠予,更何况中国与这些海外港口的关系原本就不像在国内港口中那样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独家掌控权。若说"卖国",需先分清其所卖之物是否属于国家资产?是否勾结外敌、损害国家安全?若没有,就难以"扣帽子"。
理性对待企业家角色
李嘉诚的故事,也折射着社会舆论与企业家互动的一种模式:当时代需要资金与投资时,企业家以资本之力帮助国家开启对外开放大门,推动经济繁荣;当大环境已经相对成熟,国民经济实力稳步上升时,人们很容易忽视早期资本与企业家的先行者功劳,甚至在他们进行正常业务调整时,对其进行道德或政治上的攻击。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其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最早吃螃蟹、利用政策红利的企业家,也包括像李嘉诚这样拥有跨境资源与经验、能迅速打开对外贸易与投资空间的人。由于历史原因,大家对资本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需要资本,一方面又担心资本可能带来社会问题;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自然容易出现"质疑""批评"乃至"妖魔化"资本的声音。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加剧、国际竞争不断升级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开放,以及对于不同社会角色的宽容与理解。企业家并不是国家政府,也无法替代政府在外交、安全、民生领域的决策;但他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最大限度地承担社会责任,使自身与国家、人民的利益相互协同。这方面,李嘉诚的经历恰恰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样本:他既是饱受争议的商人,又是曾对内地经济、教育、医疗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慈善家。
李嘉诚在美国压力之下出售巴拿马运河管理权,这类新闻再次触发了许多国人关注,也带来关于"卖国"与否的争论。若抛开偏激的情绪,放在全球政治经济竞争的大背景下,或许我们更能理解李嘉诚这位商业巨头每一次重大资本运作背后的考量,也更能珍视他为中国经济社会作出的实际贡献。数十年来,他不仅用自己的商业版图帮助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一席之地,还通过巨额捐款推动大陆教育、医疗、科研以及社会福利体系的改善,默默地为成千上万普通家庭带来希望。
对企业家而言,逐利不等于没有道德;对公众而言,"爱国"也不应与"排斥商人"画上等号。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宽广的视角去评判一个企业家在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既要看到他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看得到其在诸多公共事业领域的投入。或许,李嘉诚并不是"完人";但若只是一味批评或"妖魔化"他,又如何让更多企业家真心实意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希望未来我们在评价企业家时,能多一些求真务实的理性和同理心,少一些嘲讽与谩骂,唯有如此,中国的营商环境才能更加健康,也才能吸引更多资源与人才共同为国家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