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在清溪何处边”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洞在清溪何处边”—记起李石曾
作者:

我住在这个院子已经三十年了(今年三十岁)。而我祖父从一九五九年到北京就始终住在这里直到去世。我祖父是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当时住在这个院子里的有竺可桢先生、陶孟和先生、赵忠尧先生、杨钟健先生等几位老先生。这个院子的布局和小故事我下次和您再谈(想画个平面图给您)。

而李石曾先生的祖宅,我在网上查得了如下资料。通过资料,我想以李鸿藻的地位似应有一处更大的府邸。但李石曾是否依然住在其父故宅就不得而知了。特别是李石曾后来的地位,的确需要一处自己的,并且出入方便的宅邸。

第二封复信:

随函附上李石曾故宅的平面图。图画的很潦草,仅仅起到示意的作用。这是这个院子八十年代初的样子,目前因修平安大街,车库部分已经拆除了。

关于这院子,近查竺可桢日记,一九四九年部分,有如下记载:

十一月廿二日星期二【北京】晨晴,日中晴

……十一点乘车至西皇城根(应为北皇城根,以下记载和布局即为目前该院——注。)……看屋。此地本为李石曾之住宅,……现决辟为住宅。余与孟和、长望三家拟先行搬入。……孟和指定东院,余住西院……。

十一月廿九日星期二【北京】晨晴

……晨六点半起。收拾行装,预备……搬往月牙胡同三号,孟和、长望二家同住。……

据我祖母回忆,四九年他们刚搬到这里时,图中锅炉房至车库部分是一个花园,极具花木之盛。当时锅炉房前后有假山,而竺可桢先生院的东厢房和陶孟和先生院的南房是直接面对花园的,特别是陶老的南房曾是个花厅。而我家前后则是一个荷花塘,所以是填了这个池塘后建的我家的房子。院子里有很多树木和花草,有各种果树、桑树、榆树,葡萄架,月季花,至于各种草本花卉就不计其数了。可是修防空洞时给破坏了不少。而那个花园却在五十年代初就不存在了。当时修了我家前后的几排房和锅炉房,花木能留下的基本上都给各家养着了。但我想留下的也许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推而广之,这样的老院子,在北京有多少,能留下的又能有几个?由于这个院子长期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居住,所以文化氛围和居住环境保持的还不错,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而四合院部分,特别是竺老的院子的正房和厢房的内饰实在是很精致。落地花罩雕刻十分精美,仿照西式的木墙裙上也有很好的木雕。九七年修平安大街时,当时风传要拆这个院子,我想,如果真是那样,我一定想办法买下这些隔扇和墙裙。

图中的群房当时是给服务员和这些老人家的秘书等居住的,而一些厢房的主人我已经想不起来的。这些四合院都是由回廊连接在一起的,小时候最喜欢在回廊里玩儿,特别是玩“逮人儿”,从这个院子追到那个院子,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幕:雪中,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回绕在老屋之间。前年,有一家嫌廊子太暗,影响采光,就把廊子的一部分给拆了,我看见拆下来的廊子的柱子,干干的木头外包着麻丝,再外面糊着泥,然后才是涂料。真是可惜啊!

目前,我家是这个院子最老的住户,目睹了这里五十多年的变迁。现在这里住的大多是那些老科学家的第二或第三代,以及科学院的职工。而最不可思议的是竺老的院子。竺老去世后,竺老夫人和子女搬到三里河的单元楼里去了。这里给了两户,一户是当时科学院的秘书长,另一户是民国元老喻培伦大将军的胞妹居住。那位秘书长彻底退下来之前,搬到后圆恩寺胡同,乔石的后院去了。后来这里被安排给纪登奎的遗孀居住,她来看过,觉得不够理想,(当然了,和老纪当红之时的宅邸是无法比了。)就不住了。空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安排给北戴河市驻京办的一个部门了。从此,经常有莫名其妙的人进出。前年,我总觉得不踏实,在我家的房前屋后盖起了围墙,这回真成了“独门独院”了,这曾是很多人羡慕的居住模式,但我的确是有些迫不得已啊。

五十年的光景会有很多故事,我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希望还没看烦。下次再聊。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二闲堂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301/218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