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在清溪何处边”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洞在清溪何处边”—记起李石曾
作者:

如今我在海外,看到那些年轻的中国学生下到陌生的土地上,勤俭持命,孜孜求学,便知道不绝如缕的留洋学子一路走来,至今还是奉了李先生当年的俭学方针为圭臬。

当然,如今也有乍富新贵的子女并不需要再走李石曾先生给当年留洋学子规划设计的老路,他们下了飞机的当务之急却是如何购得跑车去兜风。世风陡变,这不免又要另当别论,但前清大学士的公子当年却能念及贫寒人家的子弟放洋读书之不易,开创了勤工俭学的道路,这到底还是值得我们记忆的罢。

饮水思源,衮衮留洋学子似乎应该时时记起李先生,记起李先生当年开风气之先的种种举措,这样才会免了我们这辈人时常爱犯的一个毛病——数典忘祖。

附记:

由了今夏到高阳的一行,又引出了一段原本没有想到的轶事,不妨暂且在此略记,详细情形还有待另外一篇文字方能够说得清楚。

妻子的祖父和七爷自日本学习归来之后,原在高阳开办了一家鹿泉染厂,在京的五爷也有投资在里面。若干年后经营亏损,经当年高阳更大的合记染厂救援,加入外来股份,才又重新开办,改称酉记染厂。解放之后,经公私合营,两家染厂合并成为高阳染厂,听当地陪同的政协领导介绍,这家工厂曾是高阳多年的纳税大户,但在眼下的改革大潮中终于不敌竞争,现已倒闭。

这次到高阳,我们访问了工厂的旧地和原来的厂长。旧日省级先进企业的招牌仍在,但院落中已寂然无声,荒草遍地。

怀及旧事,我仍不解为何当年的竞争者合记会对行将倒闭的鹿泉染厂施以援手,并且还合办了酉记染厂。

回京之后我便将这份感想告知岳父,谁知他却说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道理:因为合记染厂是五奶娘家的产业,此属姻亲之间的帮助。而且不经意地说道,五奶娘家姓李,李石曾就是五奶娘家的人。

这确实是原本没有想到的。回到美国之后,此事一直萦绕于怀,后来不免在电话中和妻子娘家的亲戚谈及。不久,我接到一通电邮,是转告从五奶的女儿那里得知的如下情形:

“…………

关于我母亲李家与李石曾

一、他们曾同一祖先——李鸿藻,咸丰进士,历任兵部、吏部、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同治帝师傅(详见《辞海》)。我母亲有李家祠堂,她曾偷进过打开画像,穿着大红袍,眼睛很有神,吓她一大跳。

二、我母与其兄等与李石曾属同一辈,来往密切,学哥还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常带他到李继曾(李石曾之兄)北京家去玩(当时李石曾在法国推销豆腐)。屋内挂有西太后书写的福寿字。据说他是慈禧的干儿子。

三、李石曾帮助工厂的事,我不清楚。但当时确实面临倒闭,急需钱。我只知我父亲是由共和医院借款支援,借据我也看到过。为节约生活开支以归还本息,我母亲曾带着孩子回娘家住很长时间。所以,就当时情况估计,李石曾帮助也很有可能,但具体情况不知。

…………”

这里想要说明一下的是:以上这些情形的获知只是溯源李石曾当年开创赴法勤工俭学一案时附带得到的结果,而并非其原因。

二闲堂,二OO二年,十二月。

维一按:顷接网上友人来函,道出李石曾故居一段后来的故事,颇可玩味。只是不知京城里如今尚有多少这样有着故事的宅邸,又有多少这样的宅邸可以躲过眼下的一劫。

维一先生:

非常高兴收到您的回复。

关于李石曾故居的事,说起来话就长了。我所住的是中国科学院第一宿舍,按门牌说是地安门东大街八十四号。这个院子划归中科院是一九五O年前后的事了。开始院子的正门开在北月牙胡同,当时的门牌是北月牙胡同三号。五十年代中期,由于院子扩建和行车方便,把原来的后门(开在当年的北皇城根,现在的地安门东大街)改为现在的大门。院子是中西合壁式的建筑,我说是中西合壁是指,房屋的外形是典型的四合院(大概有三进,并且带一个花园),而内装修基本是西式的,据说二十年代就装了玻璃窗,朝北的还是双层玻璃、木地板、西式的卫生设备等等。这个院子的来历大约是(我回家再核实一下)这样的:清末时这个院子是一个内务府官员的(有人说是某个大太监的宅子,也有人说是个贝勒府。我查了一下,离这里很近的黄化门的李莲英的故宅规模并不比这里大。若是贝勒府,一不合礼制,二没有记载,我觉得都不可信。而我的一个同学的祖上就是内务府的官员,便住在附近,若是在旗的官员是可能住在皇城之内的。)府邸。民国时李石曾先生创办北平研究院(位于文津街),中法大学(位于东黄城根),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住于此。(我猜想大概这里距各处都比较近吧。)但资产不知是北平研究院的还是其个人的。解放后,中国科学院接管了过去北平研究院的资产(南方是中央研究院),这个院子就给建国初的院领导和老科学家住了。直到文革。文革中,有部分房屋给了科学院的普通职工,但比例相对于其他单位还是很低的。现在院子基本保持原状,特别是四合院部分保持的比较好。但五十年代把原来的花园部分拆除,建了三排西式平房,及锅炉房和车库。九八年前后修平安大街时,车库被拆除,外院变小了,但主体并没有破坏。不知以后这个院子是否会继续存在下去。据说已经有几个开发商来看过了,但投入太大(因住户少,而每家的面积大)而不置可否。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二闲堂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301/218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