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的子女赵大军赵二军赵四军赵五军王雁南王志华
2005年1月25日
但直到1月28日赵送别仪式前,赵家还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与中办继续谈判,比如追悼会仪式名称,允不允许一些老同志和亲戚参加追悼会,参加追悼会人员的名单拟定,追悼会邀请函和车证发放方法,赵遗体骨灰盒存放处等等。
1月29日,赵紫阳八宝山送别会举行。当局在天安门、八宝山等敏感地区进行了高度戒备。八宝山送别仪式谁能去谁不能去,官方拟定了“黑名单”,参加送别仪式的人都必须到金台宾馆领取讣告及车证。官方严格限制参加送别仪式的人数,领取讣告的过程极尽刁难之能事。为了减少人数,控制规模,中办注意了每一个细节,比如讣告、车证的文字和车号都使用了凸版印刷技术防伪。
家属声明提到的“过去的十五年间父亲希望见到的人以及希望见到父亲的人”,主要指的是鲍彤。鲍彤夫妇要到富强胡同六号参加赵的送别仪式,受到便衣警察暴力阻拦,导致鲍彤夫人胸椎断裂,鲍彤左手小手指扭伤。此时,鲍彤夫妇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在鲍彤夫妇和赵家的坚决要求下,当局被迫妥协在北京医院为鲍彤一个人组织了专场告别。现场很不堪,鲍彤几乎是被两个便衣警察一左一右架进告别室的,赵家属对警方粗鲁对待古稀翁的举动当场抗议。
这之后,就是否允许家属在八宝山送别仪式上拍录影、挂家属准备好的挽联等细节,中办与赵家属展开激烈谈判。赵家属准备的挽联内容是:“能做您的儿女是我们毕生的荣耀,支持您的决定是我们不变的选择”,“倡民主坚守良知家人为您骄傲,今西去终获自由风范永存人间”。中办绝对不允许,理由是“会有中央领导同志要来,有些领导看了会不高兴”。赵家坚持,妥协方案是,挽联可以带到现场,等送别仪式结束后,赵家可以挂挽联照相留念。
赵家的最后抗争一直受到一位长者的关注。这位长者是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1月28日,田致信赵家子女:
紫阳同志的子女们:
你们辛苦了!这些天,你们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多少辛酸和眼泪,终于把你们敬爱的父亲、我们敬爱的老领导、老总理紫阳同志送走了,让他入土安息了。你们的工作艰苦而卓越,既坚持了原则,又不失灵活;既与外保持适当联系,又不与任何势力同流,有刚、有柔,有理、有利、有节,表现十分出色,不愧为紫阳同志的优秀儿女,我为你们的出色表现感到荣幸和骄傲!
你们父亲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浩然正气、高风亮节,他为坚持真理、与邪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为之不惜付出权位、自由和生命的精神,将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这种精神,中国就有希望,就有光明的未来!紫阳同志,你的事业后继有人,不论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付出多少牺牲,一个繁荣富强、民主、自由的中国必将出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紫阳同志安息吧!你的光辉思想、浩然正气、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田纪云
书于2005年1月28日
这封信当然不只是赞赏和表扬赵子女为了维护赵的尊严而进行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田1983年至1993年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是赵的得力助手,一位坚定的市场经济导向改革家。他的信是一个政治态度,即呼唤中国民主、自由的前途,公开挑战官方政治结论,表明反对、谴责“六四”镇压,赞赏、同情赵的政治选择,给予赵极高的评价,并以部下、同事、战友的名义向赵致敬。赵去世,“六四”事件已是十五周年。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公开表示反对“六四”镇压,同情赵,田是唯一。
田不满对赵的十五年软禁。在此之前,关于软禁赵的问题,田曾向主管政法工作的时任中常委乔石询问:“是谁决定的?政治局没有讨论过,你常委讨论过没有?”乔石说:“没有讨论过。”田说:“我分析,这件事,江泽民也决定不了,江一定请示过邓(小平),是邓拍的板!”
八十年代,邓废华国锋,启用胡(耀邦)、赵,再废胡、赵,以中共党内名次靠后的常委和军委主席的名义,十年的时间废掉了一位党主席、两位总书记,三位名义上的中共最高领导人,创造了1921年中共建党以来的一个纪录。放眼人类政治史,邓无疑也创造了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