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跃刚:《赵紫阳传:一位失败改革家的一生》序章软禁至死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卢跃刚:《赵紫阳传:一位失败改革家的一生》序章软禁至死
作者:

毛某走嘴,漏出了中南海新主人的某种心态。言下之意,你赵家知足吧。这番话引起了赵家的愤怒。即便如此,赵家采取务实的态度,妥协方案是不写生平,只写履历,1987年至1989年担任总书记止,不再坚持写总书记下台后十五年。这个方案被中办拒绝。

第七次谈判破裂后,赵家坚持要求:第一,追悼会必须有赵的生平介绍;第二,对丧事的形式和恰当的评价要事先了解;第三,要和更高级别的领导谈,重复谈就没有必要了。

谈判陷入僵局。前一段谈判,都是在富强胡同六号。第八次谈判在中南海,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常务副主任兼胡锦涛办公室主任令计划主持。令给王志华的印象是,“很年轻,四十来岁,人显得很精干,谈话用词准确,思路清晰”。

令与王志华有一段涉及历史评价和丧事技术问题的对话颇有玄机。令说:“紫阳同志去世已经八天了,现在送别仪式还没能举行,很多事定不下来,我们就不能给中央报告。再拖下去,我们的压力很大,你们的压力也很大。”王志华回应说:“我们没觉得什么压力。”令说:“坦率地说,我们有个不可逾越的问题,即十三届四中全会决议,不管是生平、简历还是其他方式,这都是不可绕过的。”王说:“我们知道这是个难点,也设想过通过迂回的办法来解决,比如只写个简历,哪年到哪年干什么,最后说道从1987年到1989年担任总书记就完了。大家都不说功过是非。”令说:“这不可能。简历、生平都不搞了。要用发新闻稿的方式,对紫阳同志一生的工作,包括改革开放前期的贡献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新闻稿也要说四中全会的结论,因为这个结论是中央全会做的,不提这个结论,没有办法向全党交代。”

对此,王代表赵家属阐述了三点意见:第一,“对‘六四’,老人至病逝都没有同意对他的处理结论,他多次向中央申诉。我们子女也和老人的看法一样,我们相信历史一定会对‘六四’有一个公正的结论。第二,十五年的问题。老人多次说过,对不同意见的人,或者你们说的犯错误的人采取软禁的方法,监视居住的方法,开了个很坏的先例!党的纪律处分里有软禁吗?而且是软禁终身!对这件事是不是应该有个说法?第三,党组织给一个老党员办丧事,没有生平,甚至简历都没有,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这种做法会带来什么反应?”

令静听,不插话,不反驳,不表态,听完了,仍坚持以新闻稿代替生平、简历的意见。令说,新闻稿“相信你们看了会比较满意的”,暗示关于赵的评价会有超出赵家预期的正面内容。令反复强调:“生平、简历和新闻稿是不一样的,你们听明白没有?志华,你听明白没有?二军,你听明白没有?”王志华、赵二军当然听明白了。令是说,生平、简历和新华社新闻稿,是两个责任主体,同时还暗含着他是他,我是我的意思。

“他”应指江泽民和江时期。“我”应是胡锦涛。强调胡忌惮江,胡与江有区别。所谓绕不过“六四”,是绕不过江。处理赵的丧事,江、胡一定有言在先,定了底线,具体操办人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已经把自由裁量权发挥到了极致,希望得到体谅。谈判晚上八点过开始,持续到了十一点。

令也点到了赵家的痛穴。赵去世,八天不出丧,赵子女面临伦理、道德压力。第二天,1月25日,赵家家庭会,王志华、赵二军传达了昨晚的谈判情况。王志华说:“我的感觉是,他们的话已经说到家了,他们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做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改成新闻稿,不管这是不是他们的意愿。还有消息说,两个星期前,就是老人去世前几天,江泽民专门找胡锦涛,说‘六四’结论绝不能变。我们希望拿到评价,但拿到的评价我们也不会同意,现在不作生平也好。而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必须承受老人要在医院待很久很久这样一个现实。那是我们的父亲,这样对待他,我心里确实很难受。”

事实上,一些老人如原国务院秘书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杜星垣也托人带话给赵家子女,希望他们妥协。杜星垣说:“他们几个孩子是在和一个政权斗争,斗不过的!”

大家一致同意了王志华的意见。王随即约见毛某,说,家属原则同意在适当的时间举办送别仪式。王交给毛某一个声明。全文如下:

中办领导同志:

一、对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对父亲所犯错误的结论及处理意见,父亲是不同意的,一直到病逝,他的立场也没有改变。我们也认为上述结论及处理意见是错误的,是应该纠正的。我们相信历史对“六四”事件会有正确的结论。

二、1989年5月下旬以来,组织上采取种种措施限制父亲的自由,他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这种做法的不满。在2004年8月21日最后一次约见中办负责人时,他说:“对一个有不同意见的人,或者说犯了错误的人限制自由,监视居住是不应该的。终身监禁更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不光彩的一页。”我们认为,对一个老党员,七、八十岁的老人进行长达十五年的软禁,是不符合党纪国法的。希望组织上给予明确的说法。

三、在中国产党的历史上,由党组织办理的老党员、老同志的治丧工作,不发生平、甚至没有简历,是史无前例的,我们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这样做的结果对家属和关心父亲的人是不公平的。我们相信父亲的一生一定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客观存在于历史与人民心中的。

四、父亲病逝已近十天,就上述问题我们一直以积极态度同组织沟通,我们仍然坚持我们的意见。但是基于希望父亲尽快安息的感情,我们同意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办理火化及送别仪式。我们希望有一个平和宽松的气氛送走我们永远怀念的父亲。我们要求能为过去的十五年间父亲希望见到的人以及希望见到父亲的人提供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这是符合人性、人道、人情的。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博客来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130/216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