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另一个值得考虑让美国直接兼并的地方,本来不应该出现在清单上,完全是因为英国工党政府倒行逆施,才变成一个无中生有需要处理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多次讨论过的英属印度洋领地(BIOT)。虽然英国工党政府已经和毛里求斯政府发表联合公告,把 BIOT主权“归还”毛里求斯,但因为毛里求斯新政府反口提高叫价,令双方依然未达成最终协议。对美国而言,BIOT的美军基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可谓整个印太战略的一大支点,再也找不到可以监控整个印度洋的其他理想据点,断没有放弃BIOT基地的可能。这些,我们都谈过很多次,那川普可以怎办?
追本溯源,先看法律。1966年,英国和美国签订协议,让美国使用BIOT主岛迪戈加西亚岛作为军事基地,没有提及收取任何费用(也就是免费),只是同年英国购买美国导弹时得到一次性折扣优惠而已。协议有效期50年,并注明除非任何一方提出终止合作,否则会自动续期20年,也就是到2036年。换句话说,作为租客,美国对英国忽然将BIOT的主权送给毛里求斯,应是有发言权的。就像在现实商业世界,虽然有时候业主会连同租约出售自己的物业,租客也得向新业主继续交租,但如果新业主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当初旧业主和租客的租约,租客也可以追究。举例,如果租客和旧业主的协议是租地方来经营高档私人艺术馆,新业主却在附近经营一楼一,天天有性工作者在附近出现,租客如果不投诉,反而不寻常。美国从英国租用BIOT时,协议明确写明是用来做军事基地。
如果毛里求斯今年就成为新业主,而美国作为租户的租约到2036年才届满,就算依旧不用付租金(这一点已经很大疑问),也可能被新业主的“经营”方向影响。如果毛里求斯把美国的敌对势力引入BIOT,就像上述案例,让一楼一包围租客的高档艺术馆,美国又怎能继续依赖这个地方做军事基地?所以川普其实有动机、有资格、有能力视这个“交易”为“恶意收购”。虽然美国只是租客,但有了这个定性,就可以视英国为毁约,因为英国并没有尽力让今天到2036年的合约,履行符合美国军事基地“国家安全”的条件。一方毁约,可以要求赔偿,也可以干脆反建议一个新的“交易”,去解决一篮子问题。新的“交易”,自然是英国作为BIOT的主权国,直接把BIOT卖给美国。
日后毛里求斯也好、迪戈加西亚岛原住民也好,再要打官司、申索主权,就直接和川普打交道好了,英国也可以卸下这个包袱。美国也可以反过来,让英国免费共用这基地,投桃报李,在英国利益角度,没有不接受的馀地。如果川普真要认真起来,工党首相施纪贤懂得回应吗?
(四)加勒比海两大屏障
川普提出收回巴拿马运河,除了是为了要求巴拿马政府对美国使用运河减价,也是担心“敌对势力”香港李嘉诚的长和系控制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会成为中国渗透美国后院的切入点。但如果这是美国一旦打仗时的“国家安全”隐忧,单是收回巴拿马运河,似乎并不足够。在美国后院加勒比海,川普还有两个地方可以一并考虑“并购”:一个是巴哈马群岛。巴哈马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虽然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不及巴拿马,但也是美国门户的重要看守人。巴哈马距离美国东岸佛罗里达州的岛屿只有80公里,绝对是游泳可以直接来回的距离。如果有敌对势力通过巴哈马监控美国,就是严峻的国安危机。
2024年9月2日,货轮正在加通湖等待通过巴拿马运河。(美联社)
偏偏李嘉诚的长和系也是巴哈马群岛的金主,早在九十年代末期就开始大举投资,特别是成为了战略港口自由港货柜码头的最大单一股东,目前控制了全国大约2%土地。由于不少日常物资都是通过巴哈马运送到美国,美国在巴哈马有不少安检设施,也担心各种违禁品会否从“中国香港人”控制的货柜码头偷运进入。要求巴哈马把“中国香港”势力驱赶,否则要求巴哈马加入美国成为第五十X州,也很符合川普的思路。
另一个是英国的海外领地土克斯及开科斯群岛(Turks& Caicos Islands)。我们曾经介绍过这个地方,因为加拿大曾经有兼并这堆小岛的计划,而当地的唯一经济产业就是空壳公司、走钱走私,成了不少特务间谍小说的背景场地。当地行英式法制,而通用美元,颇有旧香港“一国两制”的影子。如果美国连加拿大也要合并,怎可能错过这个加拿大在加勒比海的“准殖民地”?不要看轻这种貌似无足轻重的小岛,美国接收过来,完全可以循环再用,来做自己的“白手套”。
川普对美国近代扩张历史似乎很熟悉,应该知道今日的美属维京群岛(US Virgin Islands),就是因为担心被敌对势力战时渗透、影响邻近的巴拿马运河安全,百年前的美国政府才会从丹麦手中购买过来。他自然会问世人以下问题:根据同一道理,为甚么今天就不可以再来一次?
(五)北极冷岸群岛・南极洲
川普既然明白格陵兰的战略位置,理应对北极冰川融化后的地缘政治有一定了解。我们打开地图,就会明白如果美国得到格陵兰,断没有理由放弃另一个身份和格陵兰很相似的北极地方:斯瓦尔巴,又名冷岸群岛(Svalbard)。多年前,我曾经到这个地方,为某电视台拍摄过一集“深度游”特辑,有关冷岸群岛的独特身份,可以重温那时候写的一批旧文。
简单而言,Svalbard的主权属于挪威,正如格陵兰目前的主权属于丹麦,但冷岸群岛有一条国际条约确立它的特殊身份,世界各国都可以在岛上进行商业活动,任何人都可以毋须签证进入当地,并且有权无限期居留和工作,唯一不能在当地死亡,因为遗体不可能腐化。挪威在岛上的主权相对有限,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北极的资源理应属于全人类,只是行政方便的原因,各国才同意附近的挪威进行有限度管治而已。
换句话说,冷岸群岛可能比格陵兰更容易被某些大国渗透。而且这不是假设,而是曾经出现过的客观现实。冷战期间,苏联就曾经在冷岸群岛建立了自己的基地,有苏联人在岛上工作、“科研”。如果真正打仗,随时可以通过这里的根据地,攻入附近各国(包括美国在内)的北极圈领土。百年来,不少美国人提出过收购格陵兰,同时也考虑过冷岸群岛,川普应该不会不知。最后,如果北极圈是明日的地缘政治热点,南极圈也不会是例外。
自从南极洲被发现,世界各大国、甚至是中小型国家纷纷插旗,各自宣称根据国际法的“先占原则”,应该拥有南极洲的部分主权。一轮口水战之后,最终各国签订;了《南极条约》达成共识,“冻结”各国的主权申索、共同在南极洲进行“科研探测”。但所谓“冻结”,自然不等于各国“放弃”在南极洲各自声称拥有的主权,就差在谁打响第一枪,这条《南极条约》就随时名存实亡。当今世上,又有谁比川普更似会撕毁《南极条约》、从而正式合并部分南极领地的人?
沈旭晖(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约聘副教授、台港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