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讷同聂元梓单独谈话的当天,井冈山红卫兵和红色造反联军的少数学生砸了由毛泽东题写报头的《新北大》校刊编辑部。聂元梓陪同李讷看了现场。据《聂元梓回忆录》记载:“李讷到窗前看了情况,表示很气愤。她对我说,你太软弱了,这是反革命行动(当晚,李讷派中央文革办事组人员调查现场,指示我们要抓人)。”(《聂元梓回忆录》第173页)次日,王力、关锋在政协礼堂小会议室接见了聂元梓、孙蓬一等人(笔者也在场),了解砸校刊编辑部情况。会议开始时王力说:“昨天晚上听了肖力讲北大砸校刊的情况。中央文革听了,很气愤,也很关心,我们今天这里开会,听听你们介绍情况。”会后,王力吩咐北大写一份简报。回校后由简报组组长杨文娴起草简报,聂元梓等看过就上报了。
关于聂元梓奉命赴上海串连之事,中央文革的重要成员王力在《王力反思录》里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小标题为:“聂元梓去上海的一段公案”——
“聂元梓的事是我经手的,我比较清楚。……毛主席对文化大革命的想法,是把北京的群众组织、学生、工人、机关干部的造反派连在一起,通过聂元梓等人到上海串连,把北京同上海连成一片。江青找我,说主席的设想,组织个班子去上海,最早她想李讷(肖力)要去,聂元梓去,阮铭也去,搞个比较大的班子。聂元梓住在中央文革,叫她去负责筹备这个班子。李讷找到我,我介绍她见过聂元梓,陈伯达找到阮铭。这个北京和上海联系的组织,没有牵扯到张春桥。江青说李讷去不去毛主席正在考虑,因为她正在搞农村文革的指示。后来江青又转达毛主席指示,李讷不去,阮铭也不去,班子不要那么大。聂元梓也不要代表北京的红卫兵组织,只代表她自己和北大的群众组织,用北大群众组织的名义到上海。她不能打中央文革的旗号,完全作为北大聂元梓领导的群众组织的身份到上海去做些观察、联络工作,没有说她的任务是把上海市委打倒。我给聂元梓说时再三叮嘱这几条,说是主席、中央文革的决定。她在上海的生活安排可由上海记者站照顾。”
王力还写道:“现在历史学家、纪实文学家说聂元梓和张春桥在上海秘密见面,搞什么阴谋,聂元梓在上海的行动是张春桥策划的,他俩怎么说,作者都听见了。这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张春桥对聂元梓非常反感,张春桥打电话给我,问怎么回事?聂元梓为什么打着中央文革旗号?为什么有事不同我商量?我讲了毛主席指示的几条,我说没有交代她有事去问张春桥,是因为张春桥要回来了。也没有必要,因为她只是代表北大群众组织去串联。没有叫她打着中央文革旗号。”
以上情况清楚地说明,文革初期聂元梓赴沪串连,确实大有来头:奉毛泽东之旨行事。聂元梓等人自沪返京后,中央文革办事组通知北大校文革办公室:尽快将办事组垫付的聂元梓等人赴沪的四张软卧车票款送还他们,以便结账。校文革办公室负责人回答说:这四张软卧车票是你们给买的,北大无法报销,理应由你们负责。对方很快回话,说聂元梓等四人的编制不在中央文革而在北大,只能归北大报销,并连连催促北大报销后尽快还钱。北大校文革办公室要他们写一个证明:四张软卧车票系中央文革办事组给买的,可以报销。但对方予以拒绝。此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最高领袖和江青等中央文革要人,既要派聂元梓以北大群众组织的名义去上海支持当地的造反派,希图“通过聂元梓等人到上海串联,把北京同上海连成一片”(见《王力反思录》第758页),又要掩盖聂元梓等人此行是奉旨行事,真可谓费尽心机。
根据当时的财务制度,只有行政13级以上的干部方能乘坐软卧。聂元梓是12级,报销不成问题。但其他三人皆为一般教师和干部,只能按硬卧报销。差额如何处理就成了问题。彼时中央文革办事组又频频催促还款,无奈,聂元梓只好自掏腰包补齐差额,还钱了事。
《记忆》201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