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季风再来:一家独立书店的沉浮以及公民社会的中国命运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江雪|季风再来:一家独立书店的沉浮以及公民社会的中国命运
作者:

这座1920年代的三层建筑,是历史保护范围。书店装修的时候,管理很严格,承重,装门头都有很多要求。于淼幸亏有妻子小芳帮忙。她十分能干,英文流利,和各方面沟通无碍,处理大大小小琐碎的事务,这大大减轻了他的压力。

【图略】季风书店一角。(歪脑)

怀着忐忑,到了正式开张的那一天,当读者从四面涌来,于淼才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虽然被迫搬到了美国,但季风的品牌效应还在。几乎所有来的人此前就知道季风。

开业前两天,于淼写了一段话,发在公号上,大意是说"季风将异域重生"。消息很快在朋友圈里刷屏,在阅读量到七八万的时候,这条消息就被删除了。看来,在当局眼里,"季风"依旧是敏感词。

【图略】新季风书园的店名,由著名作家高尔泰先生书写。(歪脑)

但支持者的热情出乎他的意料。很多读者都和上海有关联。在店里他和小芳经常听到亲切的彼此问候:"侬是上海人?"

开业那天,来了一对夫妇,老两口1990年代从上海来到美国生活,老先生是大学教授,过去每次回上海都要去季风,结果后来季风被迫关闭,成为心头遗憾。今天书店重开,"这是一件让我要流泪的事情。"老人说。等于淼再看到他,老先生刚接受完华盛顿邮报的采访,眼角泪痕尚未拭去。

两个年龄大约六十多岁的女士,满头花白,还带着行李箱,就进了店里。其中一位女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英文书《The Last Boat From ShangHai》(《最后一艘离开上海的船》),这是她写自己母亲的一本。她身边的朋友,翻开书,指着一张照片,是1948年的一位上海女性,秀美大方,那是她的母亲,离开中国后去了台湾。她们都很惊喜在美国有了这样一家高品质的中文书店。

也是开业当天,一个年轻的男子,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书,他说,他和妻子从俄亥俄州专程过来。妻子在大学教书,在这里看到好多喜欢的中文书,如获至宝。她买走的书里,包括一本徐贲的《极权下的人性》。

还有电话打进来。电话那头的人说自己出生在美国,母亲大半生研究中国的历史,如今去世了,留下许多中文书,但自己和父亲都读不懂中文,问能否捐给书店……

纸上的故事,人生的故事,就这样在书店交汇。于淼为此感动。他觉得,书店的气息,除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对正常生活秩序的向往。

曾经,在国内不自由的环境里,季风书店带上了一种冲击、反抗、不屈的色彩。但在这边,一个正常的社会,书店是为了营造更好的生活秩序,让生活更加丰满。于淼对此有清醒的认知。

这些年我们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图略】季风书园店内。(歪脑)

2024年9月,就在季风开张的同时,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篇报道《Liberalism is far from dead in China》,谈到了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命运,认为自由主义虽然在中国备遭打压,但并没有消亡,反倒在打压之下,吸引到更多默默的追随者。

联系到季风的被迫关张,"天鹅之死"一般的告别,以及今天的异域重生,这一切更像是中国公民社会境遇的一种映射。

2018年,诗人廖伟棠曾在台湾的上报专栏发表文章,他对季风选书的精当,以及文学和自由主义思想书籍印象深刻。文中,他将季风与100年前上海的"第一线书店"因为传播左翼思想而被政府关闭来对比。"虽然表面上时左右相反,但"实际上都是源自对自由思想的恐惧"。"只不过今天的上海,已经没有一个例外之地的租界,可以保护一家书店"。

2023年的上海,经历封城,有乌鲁木齐中路的白纸抗议,有喊出"我们是最后一代"的年轻人,也有因拍摄白纸抗议被抓的独立导演。对自由的追求在艰难中行进,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如果从1989年算起至今,中国监狱里的良心犯始终绵延不绝。不管是人权律师、独立记者,还是NGO从业者,抑或是艺术家,以及一个个为维护自身的权利而抗争的普通人,伴随着中国公民社会近年来遭遇重创,这个名单已经越来越长。还有更多的人,则被动流亡海外,有家难回。

从2022年9月直到2023年5月,于淼一直心绪不宁。那时,他住在佛罗里达,炎热的天气,心里却总有一块冰寒。妻子小芳在2022年底因照顾母亲回上海,经历了三个月的上海封城,等要再出国时,却被告知限制出境。原因是中国警方怀疑一篇在美国发表的批评文章与他有关,上海方面要他回国接受调查,以换取妻子出境。

接下来是极为煎熬的九个月,经历了不卑不亢的抗争,以及华尔街日报、美联社等美国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2023年5月,小芳终于被放行。他飞去纽约,从机场接妻子回来。一方面,心里的巨石落了地,同时也明白,自己短期内很难再回到中国。

2023年9月,搬到华盛顿DC不久,他与朋友在河边聚会,正值中秋,看月亮升起,突然有人说了句,"这里坐着的,都是回不去中国的人。"

身为流亡者,他不愿沉浸于谈论乡愁。他想着该做一些什么,毕竟很多时候,只有行动才能给人力量。在最煎熬的那些日子,他曾陪伴着儿女,一起等待妻子回来。"如今,她回来了,我什么都不怕了。包括不怕书店失败。不怕前面可能发生的一切。"他说。

书店注册成了非营利机构,这让他不至于有太大的经营压力。同时,他心怀开放的,季风开张后,各地都有人咨询关于开中文书店的事情,他都倾囊以授。他乐于见到更多人与人的链接,这原本也是公民社会的本义。

"在这边开书店,我们没有了红线。但我们有自己的底线。底线就是学术良知,还有一个就是社会正义。我们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动或主动地在这边。"他说。在他的设想中,因为向往更好的社会,在这边做事,这种价值也会也传递到故土。"不管你在那里,你都有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也追求社会正义。"他说。

"身处历史,个人没有垃圾时间"以及"有一天,我们能自由地回到故乡"

【图略】2024年9月3日,华盛顿DC的地铁里,一名女生背着季风书店的袋子匆匆走过。(歪脑)

讲座将在下午四点开始,读者已经陆续到场。于淼带领书店的员工推开书架,妻子小芳在摆放桌椅。这是2024年9月,华盛顿每年最美的季节。燥热退去,温度适宜。

这天下午的讲座是裴敏欣,他是政治学者,从1989年后去国离家40载,如今满头华发。他今天的讲题是"数字极权下人的隐私与权利"。前一天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吴国光,讲题是《公共生活于族群自由——从"亚流亡"到海外华人的文化重建》。两位讲者不要讲课费,自己承担住宿。他们说,来,就是为了表达对季风的支持。

【图略】学者裴敏欣做《数字极权之下的个人隐私与权利》演讲。(歪脑)

书店面积不大,但厅堂有四米多高。门口拉下来一个投影幕布,便成了讲坛。一楼的位子已满,从二层望出去,大玻璃窗外,有夕照,有树影和飞鸟。屏幕上的内容则是惊动人心的。裴敏欣教授介绍自己的英文新著《哨兵中国》,讲中国如何管理"重点人口",文革中被中断的线人体系,如何在1974年前后被重建起来……每一页PPT都关怀到严峻的现实。现场有五六十位听众,听得入神。

讲座结束后,椅子收起,人们迟迟不肯散去,热烈的讨论还在继续,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说……这正是于淼心中一座书店的样子。

9月开设了三场演讲,包括哈金的讲座《故土的束缚》。10月6日,不明白播客的线下活动,要在这里举行,独立学者蔡霞要和袁莉将在这里对谈。每一场活动,报名参加的人都爆满。

【图略】作家哈金在季风书店做"故土的束缚"演讲。(歪脑)

"每个公民——每个自由、平等的公民——都有要求得到国家公正对待的权力,这不是乞求,而是认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不是施舍,而是国家对待公民的基本责任。当个体意识到这项权利,并努力捍卫时,国家便不能只靠暴力来统治,而必须提供理由来争取人民的支持。"

这句话,取自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保松的新著《左翼自由主义——公平社会的理念》。季风的书柜上摆放着这本书的签名本。九月份,卖出了多本。

"书店从推进到顺利开张,这段时间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我问于淼。

"感觉像一种侥幸,并没有做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回应。我想人们不仅是对季风这个书店品牌有认同,还掺杂了对中国这个时代、自己命运的关切,也呼应了个人命运在其中的不堪、委屈等等,才引起这么大的欢呼。"

"还会梦回上海吗?怎样描述你今天对中国的情感?"

"我们说要重新安心,扎根土壤,开启新的生活,没有那么容易。不经意间,你的情感,牵挂,对未来的期盼,都和那边的故土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经过几年,就标志着你开启了新的生活。你内心的羁绊依然在。哈金的主题——故土的束缚,可能到死都解决不了。但你没有选择,还是得挣扎出来,一步步往前走。"

"开书店的过程,也是一种洗刷。你通过这些,试图洗刷对过去对故土的依恋。你依然用行动去化解,回应一切之以行动。我希望每天的时间段,不要空空过去。"

"这两年常有人说历史的垃圾时间,形容无事可做,苦闷的时代氛围。你承认历史的垃圾时间吗?"我继续问。"可能历史有垃圾时间,但对个人来说,哪有垃圾时间啊!你不可能因身处历史的垃圾时间而停止做事。"他的回答干脆利落。然后,补上一句:

"我相信,有一天,季风终能回去。而我们都能自由往返家园。"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歪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009/211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