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透过扩大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债)”以建设基建、促使投资成长,截至今年7月,整体专项债余额约人民币26.6兆元(约新台币120兆元),占地方债余额规模超过6成。但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长袁海霞在研讨会上指出,无效投资、资金挪用等问题,将为债务结构带来风险。
根据《第一财经》报导,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日前举行“构建地方债务长效机制研讨会”,并发布2024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余额逾人民币26兆元的“专项债”的问题在研讨会中不断被检视与讨论,尽管此债券的发行对稳定投资与稳定成长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袁海霞在会议上直言,“专项债”的发行及使用的情形越来越趋向一般化,虽然大量发行,但整体效率偏低。随着传统基建领域饱和,整体宏观效率或基建投资的边际效应下降,“专项债”的效率问题不断被凸显。
会上专家也建议应逐步提高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规模及占比,压降“专项债”规模及占比,逐步淡化专项债券承担逆周期调控任务,通过大幅扩大“专项债”的投向和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创新品种,强化监管等,真正提高专项债项目质量,避免以后出现“偿债风险”。
袁海霞进一步提到,越来越多的“专项债”用于没有收益的项目,例如过去审计报告揭露,有些地方发行“专项债”时是借由包装、虚增专项收入来完成“专项债”发行,“这无疑会增加发行成本,也将带来一定的债务结构风险”。
财达证券副总经理胡恒松则表示,专项债逐步走向一般债属性,他自己身在第一线,不难发现不少“专项债”的收益是包装出来的,他提醒,“专项债”在设计规划时应该科学严谨,否则未来偿还压力非常大。
袁海霞进一步指出,这几年部分“专项债”资金被挪用情况持续发生,同时在专项债收益面对压力的情形下,地方政府更为依赖发行新债,以“借新还旧”来滚动解决眼前的债务问题。
她提到,“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重近两年平均为9%,距离政策比例上限25%而言还有比较大提升空间,也反映出用“专项债”来试图推动社会投资的能力不足。
袁海霞认为,近年房地产的市场调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不断下滑,因此也反映地方债务(专项债与一般债)结构和收入结构存在一定的错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债务可持续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表示,如果现在不提高专项债的品质,未来当专项债虚化、一般化后,可能就会成为另外一种“隐性债务”。
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在会上对于解决方案的讨论也提出,政府要更注重优化债务结构。目前中央政府债务相对少,地方债务较多,因此中央财政仍有扩张空间,可以考虑增加全国赤字,减轻地方负担。而从地方层面看,一般债少、专项债多,但专项债项目收益水平偏低,可考虑增加一般债的比重,缓解“三保”(保基本民生、保薪资、保运转)的压力,并提升整体的资金效率。
赵全厚则建议,可以逐步在优化债务结构过程中淡化专项债券承担逆周期调控任务,这一任务可通过增加国债、特别国债或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来分担。“国债或地方政府一般债就应当承担起逆周期调节作用,因为它属于赤字型债务,被赋予财政信用。如果‘专项债’过多承担了逆周期调控任务,项目质量就容易虚化,因为逆周期调控要求项目设计快,使用形成实务工作量速度要快,这样项目设计缺乏一个长周期的考虑。”
袁海霞也建议,目前“专项债”能够投入使用的领域非常广,未来可以对“专项债”投向领域不加以限制,给地方自主权,并自主选择专项债资金用作项目资本金,从而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赵全厚也认为,可以考虑不再设立专项债投向正面清单,只要在政府投资条例范围内,项目均可通过专项债筹资。在这些领域给地方适当放权,让地方以提高项目质量为基础,一方面让债券资金能够支持项目发展,另一方面也让现金流更能和它的全生命周期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