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加征关税冲击中国制造业出口,部分工厂被迫停产或减产。图为示意图。2025年4月22日,中国山东省一家服装工厂里,工人正在T恤生产线上工作。
现今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消费不足,表现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在迅速下降。
举例而言。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为2015年以来第三低,仅高于2020年和2022年。不过,2020年疫情突起,中国经济遭重创,全球经济一度停滞,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2022年中国疫情再度高发,上海封城,经济大盘动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到2015年的一半,这也尚可理解。可2024年中国经济并没有遭到什么重大冲击,为什么消费如此不振呢?
再把时间拉长一些。2015—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2.7%;2020—202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9.8%。相比前5年,2020至2024这五年平均下降了22.9个百分点。
2015—2025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表
单位:GDP-亿人民币
年度 | GDP | 增长率 |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 备注 | ||
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 | ||||
2025 | 318,758 | 5.4% | 51.7% | 8.7% | 39.5% | 一季度 |
2024 | 1,349,084 | 5.0% | 44.5% | 25.2% | 30.3% | |
2023 | 1,260,582 | 5.2% | 82.5% | 28.9% | -11.4% | |
2022 | 1,210,207 | 3% | 32.8% | 50.1% | 17.1% | |
2021 | 1,143,670 | 8.1% | 65.4% | 13.7% | 20.9% | |
2020* | 1,015,986 | 2.3% | -26% | 95.6% | 31.8% | 贡献率为笔者测算 |
2019 | 990,865 | 6.1% | 57.6% | 31.4% | 11.0% | |
2018 | 900,309 | 6.6% | 64.6% | 42.7% | -7.3% | |
2017 | 820,754 | 6.9% | 55.9% | 39.5% | 4.7% | |
2016 | 744,127 | 6.7% | 66.4% | 45.1% | -11.5% | |
2015 | 676,708 | 6.9% | 69.0% | 22.6% | 8.4% |
2020*:2020年消费拉动GDP下降0.5个百分点,投资拉动增长2.2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增长0.7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共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
2020至2024这五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下降如此之快,首先是疫情因素。但在疫情冲击之外,更多的是中国经济自身的政策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
中共当局对此也心知肚明,提出经济要从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2022年,二十大报告称“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而面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围绕“扩大内需、增强消费”的政策越来越多,令人目不暇接。如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6月,中共央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又称“十九条”),等等。
然而,这些基本都在政策层面上打转,且对制约中国消费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较少触及,因此效果不佳。制约中国消费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非常复杂,本文仅从储蓄率的角度略作讨论。
在一定意义上,消费与储蓄此消彼长
国内消费不足,国内储蓄率自然高。长期以来,中国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
比如,2012至2021年间主要国家的GDP需求结构,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GDP)只有3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与发展阶段相同的中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消费率低了9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中国消费低的特点更为显著。
再比较储蓄率。当前中国储蓄率,高于多数发达国家,也普遍高于亚洲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国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国家国内总储蓄率为38.07%,美国(18.66%)、日本(24.63%)、欧元区(25.8%)、韩国(32.17%),俄罗斯(31.72%)、印度(29.27%)、巴西(18.45%)、南非(16.25%),均远低于中国(44.28%)。
当然,中国的国内储蓄率也有一个演变过程。由于经济不发达,普遍贫穷,1992年以前,中国国内储蓄率一直未突破40%。自1992年起开始超过40%,2008年突破50%(50.78%),之后有所下降;但2020年以后,国内储蓄率再度上升,2024年甚至突破55%(55.5%),较2023年(44.28%)大幅提高11.2个百分点,是1952年有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2024年,储蓄率攀升到55.5%,这也就从表面上解释了这年为什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断崖式下降,仅有44.5%了。
中国企业高储蓄的困境
中国储蓄分三部分:居民、企业、政府。中国不仅居民储蓄率高,企业也储蓄率高。
2023年,长城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一)根据主要国家企业储蓄率的测算,中国的企业储蓄率不仅仅高于亚洲其它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和泰国,也明显高于美国;(二)中国非国有企业储蓄率高于国有储蓄率。
一般来说,企业增加储蓄是既是为了避免外部高融资成本,也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手持现金用于满足未来支出需要。中国的企业储蓄率高,显示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远非理想。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储蓄率高,因其分红较少;非国有企业储蓄率更高,则是其受到融资约束,使得他们不得不储蓄较多的资金(在这方面,国有企业优势明显)。其它未上市企业由于其更小的规模和更不稳定的经营情况,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融资约束,从而导致更高的企业储蓄率。
从短期看,企业高储蓄率是投资和企业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从长期来看,过高的企业储蓄会使投资率过高、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严重的问题是,最近十年企业储蓄率不断走高,而资本回报率不断走低。由于企业储蓄是资本回报扣除税收及其它成本剩余的部分,两者走势本应一致。两者背离或反映了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方面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不断下降,难以支撑企业的高储蓄,超过资本回报的部分实际上是挤占了其它经济部门的储蓄;另一方面是面临走低的资本回报,企业的高储蓄难以创造高回报,经营效率低下。
中国居民储蓄为何高企?
1978年,中国的储蓄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创造的。这年,财政存款187.35亿元,企业存款368.43亿元,机关团体存款89.52亿元,居民住户部门存款为154.91亿元(占比24%)。
中共启动畸形的“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急剧的贫富分化过程中,住户部门存款迅猛增加。2012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17,415亿元,其中住户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06,192亿元,占比提高到44.27%。而到2024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02.2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规模为151.3万亿元,占比进一步提升到50%。(注:中国的外币存款余额不多,可忽略不计。)
2018年之前,每年度住户新增存款总额大约在5万亿元左右。2020年疫情爆发后,住户新增存款大增,2020年11.3万亿,2021年9.9万亿,2022年17.84万亿,2023年16.6万亿,2024年14.26万亿,并且总储蓄额已经超过了151万亿元,人均存款首超10万元。
如此巨额的住户新增存款,表明消费倾向非常低。2025年5月,东吴证券芦哲团队的一份研报指出: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为62%,而38个国家平均为92.3%,最低是卢森堡的82.1%。(38国为亚洲的日本、韩国、土耳其,欧盟27国,北美的美加墨,中南美洲的巴西、智利、哥斯达黎加,非洲的南非,大洋洲的新西兰。)
为什么中国的消费倾向这么低呢?本文要指出的是,在缺乏信心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招商银行的数据显示:2%的家庭拥有全国80%的存款,而剩余98%的家庭仅持有20%的存款。高收入者“有钱不花”,绝大多数居民有消费意愿但缺少消费能力。因此,“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迫在眉睫,但中共却是只喊口号,一到制定具体政策就“顾左右而言他”。
结语
中国为何消费不足?结构性、体制性的原因太多了。但是,中共出台了那么多的政策,有多少是从根本上的对症下药?一条都没有。都是隔靴搔痒。为什么没有一条呢?因为那需要打破现行的利益格局,大洗牌。而中共已经彻底腐烂,丧失了自救的能力,自然推不出那样的政策。
大.纪.元;首发
参考资料
吴金铎:高储蓄率是市场的助力还是阻力?
殷剑峰:为什么中国人不消费?
中国企业储蓄率分析:中国企业储蓄率明显高于美国,非国有企业储蓄率高于国有储蓄率
基于38个国家的比较:为何我国消费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