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有多惨?不少我们熟悉的公司,逐渐消失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经济有多惨?不少我们熟悉的公司,逐渐消失 —2023中国经济:楼市震荡、新消费哑火、品牌跌落

出海航行35年的国美,也在今年走向了更彻底的倾覆。十几年前,国美是格力的董明珠直呼“好厉害”的价格屠夫,“用低价冲击市场,要把我们渠道里的小经销商全部消灭”,黄光裕因为非法经营罪等入狱后,还曾遥控指挥国美,加入京东、苏宁的价格战,国美的一位高管说,为了干掉京东,“他敢卖一块,我就敢卖九毛五”。

但在2012年尝过价格战的亏损滋味后,国美收缩战线,错过了新零售市场里最重要的战役——线上,阿里、京东、拼多多烧钱换流量和市场份额,线下,更多的份额也被京东、苏宁、天猫占据着。到黄光裕假释时的2020年,留给国美的只剩一个零头。

昔日首富不甘心。2021年2月出狱后,黄光裕先是成立线上公司,集中火力做电商,把国美App改名“真快乐”,把线下导购换成视频导购,推行“展销分离”——以租赁的模式,给厂商提供卖场的展示位置,收取租金,厂商自负盈亏,相当于把风险都转移给了厂商。在2020年收入只有十几个亿的情况下,定下了2022年完成5000亿的销售目标。

一通操作下来,内部战略执行混乱,公司员工大批离职,供应链上的厂家不再信任国美,消费者更是摸不清楚,这家公司到底要做什么。对国美来说,战术上越勤奋,战略上的失误就越大。到2022年半年报发出来,所有人都知道,国美账上出现了几百亿的大窟窿。

倒闭的消息和员工讨薪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蹲守在国美的总部大楼下,还有人在国美App的抽奖页面里,设置了“(国美电器董事长)黄秀虹/(创始人)黄光裕,不要脸,拖欠工资,拖欠货款”的文字弹窗。

国美电器。图/视觉中国

时代的巴掌呼过来,往日光环再盛,也难逃一疼。曾经屹立在家门口,看上去怎样都不会倒的大超市、大商场纷纷倒闭,而步行街那些承载着80后、90后青春记忆的服装店,也接连关门。

破产,是近两年悬在拉夏贝尔头上,随时可能落下来的一把剑。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26日,公司发布了新的公告,宣布了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进展暨风险,接下来,公司持有的相关资产将被依法拍卖。

早在六年前,这家创立于1998年的服装品牌,还稳坐冠军的位置。天风证券2017年一份研报显示,拉夏贝尔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三,占比达到5%,由于排名前两位的均为国际品牌,拉夏贝尔实际在国内服装品牌中排名第一。而更早前上市时,拉夏贝尔顶的还是“中国女装第一股”的名号。

如今,不少消费品牌都把目标定在开出万店,而拉夏贝尔早在2017年就放出了进军万店的豪言。托起这份野心的,是曾经的年轻人和她们对品牌服装的蓬勃需求,不少刚刚迈入职场的女性都提到,她们在拉夏贝尔买下了人生第一套正装。

打断这份连接的,还是线上电商。先是一大批互联网女装品牌,乘着淘宝天猫的东风,发展壮大,霸占了销售榜单的前列。后来,直播电商进一步兴起,去直播间看主播试完衣服再下单,成了不少消费者的共识,收到货不满意还能全额退款。

而拉夏贝尔和美特斯·邦威、班尼路、森马等曾经的“步行街巨头”们一起,消失在消费者的视线里,成了时代的眼泪。

拉夏贝尔店铺。图/视觉中国

车子,房子,孩子

消费降级的年代,点心、鲜花可以戒掉,买衣服和日常用品也都找得到平替。但一些大宗消费品出了问题,比什么都扎心。

今年10月,不少威马车主崩溃地发现,自己赶潮流买的智能汽车,变成了智障汽车——手机蓝牙钥匙、远程控车功能因网络异常无法使用,在线听歌不行了,只能听之前缓存好的歌。更有一大批“受害用户”无处售后,有威马车主开车发生剐蹭,走完了保险流程,却因为需要更换的零部件始终缺货,一直没有换成。网友调侃,原来车企宣传的“终生质保”,指的并不是一台车的终生,而是一家车企的终生。

在那之前,这家曾经站立潮头的造车新势力公司,正式申请破产重整,创始人沈晖年初说的那句“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成了一句空话。

比车子出问题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房子烂尾。

2023年,一对生活在郑州的夫妻,让网友格外揪心。他们都是农村走出来的90后,一个叫丽君,一个叫亮亮。丽君的出身更苦些,父母为了要个男孩,生了四个孩子,她是老二,作为超生的那个,她是黑户,为了上学,被送到姨妈家抚养。在大学里,她认识了亮亮,两个人感情深厚,一起努力工作,最大的梦想就是存钱、结婚、组建家庭。

生活给过他们一些糖。2021年11月,两个人凑出45万首付,贷款102万,买下了一套位于郑州、98平的房子,每月房贷6293元。房产证上只写了丽君一个人的名字,亮亮说:“你姐姐和妹妹都买了房,我也应该给你一个家。”

买房时,置业顾问说一周可以盖一层,在亮亮的设想里,他们每个月来看一次,到2024年9月交房,再来27次,房子就盖好了。他们把骑着电动车去工地的视频发到网上,网友说,丽君的眼睛里充满了光彩。

如果没有后续的转折就好了。8个月后,融创暴雷,楼盘停建,烂尾楼彻底打碎了他们的生活。出事后,丽君和亮亮去融创讨要一笔2万多元的购房返佣,被售楼处的五六个工作人员刁难。亮亮被打了,手机也被抢走,后来去医院治疗,花了四千多元。网友再看他们的视频,两个人神色明显变了,“眼睛里没有了光”。

这一年,像丽君、亮亮一样买到烂尾楼的人,并不是少数。碧桂园、恒大、泰禾、融创等等顶着赫赫大名的开发商,它们不再是稳定和可信任的代名词,也让无数普通买房人的心陷入焦灼。

丽君和亮亮在社交平台更新维权进度。图/截图

房企往往都是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从银行贷款高价拿地,盖楼、销售,房子还没建完,资金已经回笼了,拿着再去扩展下一个项目。

但到了这两年,大宗消费变得更加保守。需求这端,买房的人少了,大家都在观望。

这样的环境格外考验房地产企业,容错率比从前更低。以前是顺风行驶的船,发动机坏了依然可以快速前进,风向一变,船上所有的问题、纰漏都会被放大。

房企们一个个倒下。11月,碧桂园发布公告,因为公司状况承压,将启动债务重组。融创和世茂集团也走上了债务重组的自救之路,用发行新票据、债券及债换股等方式,换得2-3年无刚性偿债压力的时间。最惨烈的莫过于恒大,天眼查数据显示,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存在400余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544亿元,而曾经的首富许家印,如今身陷囹圄。

除了房市震荡,牵动中产心思的还有子女教育。

2016年,“二孩”政策后,早教这个行业被资本看中,大量的公司走向扩张,通过直营或是加盟的方式成为巨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1年,在三线城市广泛布局的红黄蓝有1300家门店,客单价高、主要在一二线城市扩张的美吉姆有511家门店。

扩张时太过顺风顺水,早教机构在加盟上管理松散,只管把品牌使用权卖出去,如何运营、管理,全部由加盟店负责。加盟也往往采用“预收费”模式,就像是击鼓传花,家长一次买1至2年的课包,提前缴费,有了大量现金流,早教机构不断开设新店。

到了今年,当入园的孩子越来越少,鼓点也停了下来。2022年,早教机构里的头部——金宝贝宣布暂停运营,七田真关闭了北京地区的11家门店,今年7月,“早教第一股”美吉姆被曝,成都的三家门店闭店停课,拖欠了员工薪资,也让学员家长讨学费无门。

金宝贝门店。图/视觉中国

更谨慎的钱,投向不确定的未来

和紧缩的消费完全不一样,在一些扩张的赛道,不断投入的热钱还是鼓动了所有人的神经。

倒下的威马背后,是越来越卷的新能源行业。虽然行业洗牌已经洗掉了大多数掉队的玩家,正常经营的新势力车企已经从2018年的近500家,锐减至今年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口中的50家左右,头部的几家还是拿到了充足的弹药,全力冲刺下一赛段。

只是大家心知肚明,经历过这几年的贴身肉搏,见证了无数兴衰故事的资本已经变得谨慎多了。回看那些消失的新能源车企,有的烧光百亿,耗费数年光阴没有造出一辆车;有的靠PPT造车,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光是买员工的零食,一年就花掉5000万;也有一些车企,没有抓住电动化机遇,或被资质困住手脚,或是战略出现问题,即便努力转向,依然倒在了风口上,徒留一地鸡毛。

新能源汽车这几个字,也一改最初廉价、低端的形象,越来越往高端走。临近年底,各家发布的新车是最好的写照——定价动辄50万起步,不止一家推出了新能源“百万豪车”。

在这个过程中,被时代落下的玩家只能咽下苦果。成立于2008年的雷丁汽车,曾是国内“老头乐”霸主,2018年销量达到了28.7万辆。2018年底,政策突变,各地政府开始整顿低速电动车,导致市场规模急剧萎缩。雷丁汽车紧急向新能源乘用车转型,但没有完全转向,低速电动车业务也没有放弃。

想要两条路并行是没错的,只是在技术、资金等能力不够完善时,雷丁汽车显得左支右绌。2022年10月,雷丁汽车销量仅196辆。2023年5月,法院公告显示,雷丁汽车已申请破产。

“老头乐”销冠雷丁汽车申请破产。图/视觉中国

合资车企也曾是风光无限的市场宠儿、销量王者,但因为没有及时赶上电动化浪潮,产品更新慢、品牌影响力日渐衰弱,导致销量大幅下滑。广汽讴歌——曾经的日系豪华品牌,2021年全年销量仅5762辆。2023年,广汽讴歌退出市场。

更多的钱,投向了看上去更光明、更能代表未来的地方,芯片和AI的赛道上挤满了押注下一个风口的大厂和创业者。

这几年,缺芯阴云迟迟没有散去,大厂们纷纷布局芯片,创立研发芯片的子公司。OPPO有哲库,百度有昆仑芯,阿里有平头哥,此外,坐拥技术大牛的创业公司也大量涌现。

2022年11月,ChatGPT的发布掀起了全球大模型热潮,国内公司也奋力追赶,百度、阿里、科大讯飞、360等互联网大厂,和不少初创企业,都奔跑入局。到了今年,种下的大模型种子们破土而出,百度有文心一言,阿里巴巴有通义千问,360有智脑大模型,大家卷算力、卷GPU、卷上线时间,生怕错过这个改写商业史的机会。据新浪科技统计,截至7月31日,国内的各家公司已经推出了超过100款大模型产品。

但硬科技产业的叙事,远远不像TMT和消费那般轻巧。投入巨大、周期漫长、短期看不到商业上的回报,是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难题。比如,流片作为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由芯片厂将设计好的方案交给制造企业生产样品,因为涉及复杂的工艺,流片非常昂贵,14nm工艺芯片,流片一次300万美元左右,7nm工艺芯片3000万美元,5nm工艺芯片更是达到4725万美元的价格。况且,不是所有芯片都能一次流片就成功。

AI算力的价格更是昂贵,训练大模型必需的GPU,英伟达生产的A100、A800、H100、H800,一块的价格就在7万至30万人民币之间,每台服务器含8张GPU,大厂动辄采购几十台、上百台服务器,订单的金额过亿。

热闹有时候只是表面的,更多冷暖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最能清楚感知。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扛住压力,任性投入。出于对技术难度、生产成本、行业趋势、发展战略的判断和考量,一些大厂放弃了前沿探索业务。

今年6月,因为创始人王慧文生病,成立不到半年的大模型企业光年之外被美团收购。一个月后,曾获13.6亿元D轮投资的独角兽影谱科技,被曝已断掉公司员工社保和公积金。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国内大模型的泡沫已经产生……许多中小投资者心里也清楚,‘我知道你没有AI,你也知道我知道你没有AI’,但大家依然继续在击鼓传花,吹泡沫。”

今年5月,OPPO旗下的芯片公司哲库宣布解散,以公司要安全升级、办公区域不开门为借口,让员工居家办公。CEO刘君哽咽着和所有同事告别。

一位应届毕业生,在一家芯片公司拿到了月薪25k的offer,为此,他从北京搬到上海张江。但上班才三个礼拜,他就上了公司的裁员名单,“没想到工作之后的第一桶金,是裁员的赔偿金”。

上海张江坐拥国内最密集的芯片产业园和大公司,橙黄色的巨大塔吊被绿色的防尘墙包围,目光所及之处,有一种新生的朝气,业界都说,“中国芯片看上海,上海芯片看张江”。每个晚上,亮起灯的人才公寓大楼像巨大的蜂巢,为芯片行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经济实惠的落脚地。

今年,一批年轻人拖着行李箱搬离那里。但所有人都知道,还会有人继续搬进来,再投入这个行业,流转不息。

航拍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图/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每日人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3/1230/1997493.html